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研究 > 正文

王慧媛

意义关联的同位置成本现象: 基于非靶特征及可能靶子位置的抑制

日期:2025-09-12 点击数: 来源:

心理学报2025年第7

作者简介

王慧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文章概要

在视觉空间注意研究领域,同位置成本现象是揭示注意抑制机制的关键窗口。以往研究多聚焦于知觉特征层面,而抽象意义概念水平的同位置成本现象是否存在、其发生条件与机制如何,始终是未解之谜。本文通过5个系列实验系统探索该问题,首次发现意义关联的同位置成本现象,为理解人类高级认知层面的注意调控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研究以线索化范式为核心,通过操纵线索与靶子、非靶项目的意义关联,结合不同位置条件设置,系统考察注意抑制定势对同位置成本的影响。实验1简化靶子屏刺激,仅保留红、绿两种颜色,使被试在搜索特定颜色靶子的同时,需强烈抑制唯一非靶颜色。当白色汉字线索(如 “红”、“绿”)与靶子语义不一致但与非靶语义一致时,首次观测到意义关联的同位置成本,即线索有效位置的靶子反应时显著慢于无效位置,且正确率更低,证明同位置成本可发生于抽象意义层面。

为验证现象本质,实验2改变非靶颜色为蓝色,消除线索与非靶的意义关联。结果显示,语义不一致条件下的同位置成本消失,表明该现象并非源于客体档案更新(若为档案更新,刺激形式不变则现象应持续存在),而是依赖于对非靶特征的意义关联抑制。实验3进一步设置基线对照,采用与靶子颜色语义无关的 “黄” 字线索,发现无论何种靶子屏条件,线索有效性均无显著效应,排除了无关线索干扰,确认实验12的结果源于自变量操纵。

考虑到位置特异性对注意调控的影响,实验4扩展线索位置至4个(上下为不可能靶子位置,左右为可能靶子位置)。结果显示,语义一致线索在所有位置均能捕获注意,而语义不一致线索仅在可能靶子位置引发同位置成本,揭示意义关联的同位置成本具有严格的位置限制。实验5在实验4基础上消除线索与非靶的意义关联,同位置成本再次消失且不受位置影响,进一步印证该现象需同时满足“线索——非靶意义一致”与“可能靶子位置”两个条件。

该研究的核心贡献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突破知觉特征局限,首次证实同位置成本可发生于意义概念水平,拓展了同位置成本现象的认知边界;其二,明确意义关联同位置成本的发生条件需更强的注意抑制定势(相较于知觉层面),且依赖线索与非靶的意义关联及可能靶子位置,完善了注意抑制的理论框架;其三,否定了客体档案更新、注意快速脱离等传统解释,为“基于非靶特征与位置的注意抑制”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支持并发展了关联性无意注意定向假说,证明注意控制定势对意义关联注意定向的双向调控作用(既促进一致线索的注意捕获,也引发不一致线索的抑制)。

在应用层面,该成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注意机制模拟提供了认知依据,可优化自动驾驶场景识别、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助力提升系统对语义关联信息的筛选效率。同时,为特殊人群(如注意缺陷患者)的干预训练提供新思路,通过强化意义层面的注意抑制定势,改善其注意调控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意识状态对意义关联注意抑制的影响,以及跨模态语义信息如何协同调控注意,持续推动认知心理学与相关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