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研究 > 正文

贾玉娇

社会政策何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个“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分析框架

日期:2025-10-13 点击数: 来源:

《社会学研究》2025年第5

作者简介

贾玉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文章概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与基层治理体制变革的重要切入点。党的二十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创新成为文章的核心旨趣文章综合运用县域社会学、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结合中国共建共享的发展观,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浙江省QW片区组团发展案例,阐释镇域尺度上破解人的生产与生活系统相割裂、资源配置僵化等问题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创新,尝试提出“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以突破资源配置的城乡二元框架,丰富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文章基于浙江省QW片区一镇三乡”(WG乡、X乡、K组团发展的政策实践聚焦镇域尺度上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的创建挖掘蕴含其中的以引人走资源找人政策为实践形态的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旨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源双向流动与共建共享。W片区通过设立组团发展管理委员会这一新型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推行资源找人”政策,打破了传统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其中,政策依据常住人口数量配置资源,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资源找人政策则通过流动服务与固定点位辐射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可及性,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通过政策引导,W片区实现了人口与产业向特定空间的集聚,并在一镇三乡共建的基础上,以具有差异性的资源禀赋为前提,强化了片区的内部关联。W片区的发展政策成效表现为,在基础设施互联、生产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共享的空间整合基础上,构建了覆盖一镇三乡的“生产—生活”一体化空间。

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框架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创建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的政策,这是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能够推行的关键。具体表现为通过纵向赋权机制与横向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尺度、多功能、权责匹配的发展单元,为城乡资源统筹与政策协同提供组织保障。其二,实现地域性资源统筹和流动配置的政策,这是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以人的生产生活一体化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集散的动态平衡机制及人的需求反馈机制,提升政策可及性与可感性,推动资源在城乡间的弹性匹配与高效流动。其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相互转化的政策,这是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可持续的关键。具体表现为依托资产整合与增益共享机制,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资产,并收益投资于公共服务与集体福祉,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增强地域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打破行政边界束缚并重构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实现资源的跨域统筹与流动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政策框架。该政策框架包括改变资源配置形态与经济社会协调水平的政策措施,强调城乡融合发展行政单元的主体性、资源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的内在调适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由此说明,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不仅是一种政策工具,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地域整体效益的发展范式,其灵活性体现在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升政策的可及性与可感性;其延展性则源于政策框架内多元资源供给主体关系的稳定性,这一模式可推广至不同层级与规模的地域单元。换言之,地域发展型社会政策不仅在镇域尺度上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也为更大范围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政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