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研究 > 正文

刘晓林

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文化概念

日期:2025-09-08 点击数: 来源:

《法学研究》2025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刘晓林,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传统法律文化。


文章概要

法治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逐渐深化的产物。2006年,国家普法相关文件提出法制文化,并很快在后续文件中被法治文化取代,后者在国家有关文件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国家有关文件中最初出现的法治文化概念侧重于表达文化活动、文艺作品以及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等含义。随着实践不断深化,法治文化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凸显、维度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固定表达,并在国家有关文件中与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概念并列。从国家普法规划中的术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的原创概念,再到“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战略部署,最终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体现了概念精准化、命题科学化、内容体系化的持续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不断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的过程。

法治文化概念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凸显、维度不断拓展,最终展开为一系列概念与命题。以党的领导为原点,以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为坐标轴,相应概念又展开为一系列命题,呈现了法治文化概念高度逻辑化的概念体系。

法治文化概念在历史实践的纵轴上展开为法律文化、法治文明等概念,进一步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中华法治文明”“人类法治文明”“世界法治文明”等固定表达由此生成了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命题。

法治文化概念在当代实践的横轴上展开为价值观、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等概念,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固定表达由此生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一系列重要命题。

法治文化概念以历史实践为坐标轴的纵向展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必将迈向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进而形成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历程与趋势;以当代实践为坐标轴的横向展开,展现了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工作原则与具体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

法治文化概念展开的坐标轴交汇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此为原点在历史实践与当代实践维度展开的一系列概念、命题,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大理论与实践的清晰表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直接呈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化刻度,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法治元素,从微观视角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学理、清晰逻辑与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