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我校逸夫教学楼2阶作了一场题为“文学史的建构与对话”的学术报告。 温儒敏教授以胡适、周作人、梁实秋三个文学史观的个案分析、研究,表述了自己对当今文学史建构的思考。温儒敏教授认为,胡适1922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是一种以进化论为价值尺度的文学史观,胡适从晚清桐城派散文开始,对新文学的发生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晚清以来的文学主流虽然一定程度地显示了与时俱进的倾向,但是其文言的表达工具以及传统文学的衰朽之气仍然使其无法达到文学性质的现代性变异,即无法与时代的进步融为一体;只有五四白话文学的出现,才最终促成了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文学进步论成为20世纪文学史书写的基本观念。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1932)则是循环论文学史观,文学史就是载道文学与言志文学的对抗与循环;新文学的发生是言志文学替代了载道文学。梁实秋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7)则是平面化的文学史观,即文学不分新旧,只有古典与浪漫两种,新文学是浪漫的文学。基于这三种文学史观,温儒敏教授提出了多种文学史书写的可能性以及文学可否写史的问题。 报告会由吉林大学文学院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文学院王学谦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文学院 王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