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汤吉军担任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通过,顺利结项。
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于2013年7月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首席专家汤吉军教授及其项目组成员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59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经济研究导刊》转载3篇,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成果要报》4篇、出版专著2部等,向有关部门提交咨询报告8篇,得到了相关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
课题组具体从理论渊源与创新、所有制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和国际贸易投资等六个层面,将沉淀成本纳入理性选择框架之中,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或制度创新原则。并且鲜明指出,任何经济理论的结论都会基于其假设前提,如果其假设前提远离现实经济的话,那么建立在这种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政策也就无所适从了,所以当一个经济理论的预测与很多事实不符,并且无法对重要的经济现象提供解释,这时就需要对理论模型进行创新。如果没有沉淀成本,也就没有任何战略性调整可言,即使发生了不确定性也无关紧要,资源可以重新得到配置。
正是因为沉淀成本的存在,才使战略性调整变得可能,不再单纯强调战略性调整收益,而是需要考虑战略性调整成本问题,为引入沉淀成本方法奠定了条件,与激励、制度与信息等理论形成互补关系,打破市场与政府简单两分法,深入探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机制、路径依赖和发展一般规律,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关键在于加强沉淀成本和风险管理。具体包括:(1)大力完善竞争性市场结构,降低二手资产市场交易成本,有助于降低沉淀成本。(2)大力完善非市场制度治理结构,允许私人企业实施垂直一体化、长期契约和产权结构等,可以减少沉淀成本。(3)政府可以管理沉淀成本。最简单的例子是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教育、培训以及研发和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投资,可以减少沉淀成本和不确定性,可以增加要素流动和提高生产力。政府不仅减少经济性沉淀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制度性、社会性和生态性沉淀成本。
课题组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认为,只有以市场制度为基础,将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着眼于沉淀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机制上,有助于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才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只有理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际运行的内在机理,以加强沉淀成本与风险管理作为理论指导,进行制度或政策创新,才能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决策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