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第十三期午间论坛在我校中心校区匡亚明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走进‘互联网+’”,经济学院李政老师、王倩老师、管理学院王晰巍老师、商学院隋建利老师主讲,我校30余名青年学者到场参加并热烈讨论。
王晰巍老师以沃尔玛公司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引出“互联网+”对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互联网+”的内涵、发展背景及本质,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的三个动力之源,即新基础设置(云、网、端)、新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和新分工体系(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最后结合制造业、外贸和农业三个典型行业,分析了传统产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发展思路。
李政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互联网+”概念的理解,指出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并从国际大环境的角度阐述了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以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王倩老师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介绍了“互联网+”概念的源起,分析了近年“互联网+”被民众追捧,被政府提倡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进仍在进展中,是不可逆的时代潮流。最后,她提出了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技术与制度、私人部门与政府、自由与法制、渠道与颠覆的关系等问题,并引发了青年学者的热烈讨论。
隋建利老师首先对“互联网+”进行简要介绍,进而从通信领域、交通领域、金融领域、零售及电子商务领域等多个角度论证“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作用。他指出,经过“十二五”信息技术的基础打造,此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正是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生态融合”的全新定位。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吉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季洪涛老师主要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的问题;体育学院裴晶晶老师、任庆伟老师阐述了如何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让专业体育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健康、服务于大众领域;哲学社会学院张彦彦老师分析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行政学院于君博老师从政治学的视角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文学院李龙老师从人文层面谈了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文学院梁玉水老师从“互联网+”和“+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法学院王小钢老师介绍了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开展法律服务;文学院张丛皞老师以网络文学的传播为例谈了互联网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影响;体育学院孙一老师阐述了如何运用互联网平台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