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第十二期午间论坛畅谈中国饮食文化

日期:2015-06-0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6月5日中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第十二期午间论坛在我校中心校区匡亚明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人间有味是清欢——谈中国饮食与文化”,文学院李龙老师、宁欣老师和哲学社会学院曲红梅老师主讲,我校30余名青年学者到场参加并热烈讨论。

李龙老师结合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从人性起点、生命格调及情趣、中国古典艺术审美理念的重要来源、社会交际和礼仪制度等几个方面,梳理了饮食同中国古典文化的关系。他指出,饮食文化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化情结,因而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是理解中国文化、走进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曲红梅老师认为,《论语》里谈到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谈祭祀之礼,并非我们的日常饮食,《礼记.礼运》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则更能表达儒家对饮食的态度。她指出,对于饮食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一个君子的修为和完善,这一点儒家和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主义有一些类似。伊壁鸠鲁追求“身体的无痛苦和内心的无纷扰”的内心宁静,这一点也恰恰表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境。

宁欣老师以“他山之石”为题,介绍了当代西方学界饮食文化研究的现状。他认为,西方现代饮食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热门话题,主要研究方向涉及诸多方面。他还以西方餐饮文化中从“注重调和”到“崇尚原味”以及从聚餐到分餐的变化为例,说明饮食习惯和人们对不同味道的偏爱,都是历史化的进程。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经济学院张嘉昕老师结合自身留学经历谈了国外的饮食文化特点;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白丽老师从饮食文化传承、中餐标准化和食品安全角度阐述了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文学院王万志老师认为,饮食文化是深受家族文化和家庭环境影响所养成的一种饮食习惯;艺术学院刘哲老师从音乐氛围对用餐者情绪干预的角度谈了自己观点;经济学院王皓老师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与意大利饮食文化的差异;法学院王小钢老师从中国饮食多元化角度谈了对“民间饮食”的认识;文学院梁玉水老师从饮食本身的文化和饮食所反映出的文化两个层面谈了自己的观点;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任增元老师提出要通过中国饮食来传播中国文化;行政学院郭锐老师阐述了“快餐”与“慢餐”的区别、中餐标准化以及饮食与综合国力等问题;管理学院巩顺龙老师分别从儒、道、佛的角度谈了对于追求“清欢”的认识。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