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研究”结项

日期:2017-12-01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日前,吉林大学文学院魏存成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研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顺利结项。

“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研究”于2010年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考察工作,先后召开了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完成了《高句丽文化研究——以王都为视角的考古学考察》《渤海文化研究——以考古材料为中心》《靺鞨文化研究》等3部著作,发表论文及考古报告88篇,应邀撰写并被采用内部咨询报告7篇,发表译文7篇。项目通过对高句丽、渤海考古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总结出高句丽、渤海文化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并由此对高句丽、渤海主体民族及其政权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具体探讨。

在《高句丽文化研究——以王都为视角的考古学考察》一书中课题组认为,高句丽初期王都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其王城应是一座山城,即桓仁五女山城。吉林省集安市之鸭绿江右岸河谷地带为高句丽1-5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国内”都邑区,可分为王城官署宗庙区、陵寝区和军事防御区之三个区划。平壤大同江右岸的高句丽后期城址中,大城山城的年代最早,主要用于防御,清岩里土城符合高句丽后期“平山城”的王城模式,平壤市区古城是完备的 “平山城”类型的王都,山城与平原城融为一体,并吸收了中原都城的布局影响。安鹤宫遗址的建筑布局表明应是高句丽晚期在中原文化影响下营建的王宫。

在《渤海文化研究——以考古材料为中心》一书中课题组认为,渤海文化体既植根于深厚的民族传统,又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土坑竖穴墓、使用木质葬具、冢上作屋、多人二次合葬、火葬、殉牲(杀马为祭)、毁器等均体现了靺鞨族古老葬俗。重唇深腹罐是靺鞨民族传统炊器。圆形和方形的带具牌饰,为靺鞨-渤海所特有,并影响到女真。渤海早期村落中的半地穴式房址以及火炕,体现了显著的地域传统,即使在渤海都城的宫殿建筑中也在使用。渤海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渤海上京布局与唐长安城非常接近。渤海王室贵族墓葬中的砖砌墓室、壁画、三彩陶俑、石质墓志,均是对中原地区唐代品官丧葬制度的仿效。渤海的服饰、陶瓷器和部分日用品,或受中原影响,或来自中原。渤海文化中含有高句丽文化因素。渤海遗民的冶铁、造车技艺和制瓦技术等在辽地得以发扬。

在《靺鞨文化研究》一书中课题组认为,靺鞨文化最初形成在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来向西、向南扩张到达长白山地区。通过与波尔彩文化、蜿蜒河类型、滚兔岭文化等土著文化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波尔彩文化是靺鞨文化最主要的来源。考古发现表明:靺鞨人有独特的镂空悬铃牌饰精美,证明他们早已经有金属加工业;日常住在平底半地穴木构房屋内;耳悬金银耳环,身系铜牌腰铃皮带、佩刀携箭的装束;骑马狩猎,也有粗放的农耕;喜欢使用靺鞨罐煮饭,盛饭仍然使用粗糙的陶碗,没有光滑的泥质磨光陶器,更不知道精美的瓷器;人去世普遍实行土坑火焚葬等等,构成了靺鞨文化的基本特点。

关于高句丽渤海文化的关系,课题组认为,第一,高句丽、渤海的主体民族分别是高句丽族和靺鞨族,所以高句丽文化和渤海文化,首先表现的是其主体民族的固有文化。第二,由于渤海上层中高句丽人的加入和部分地区高句丽与渤海的先后重叠,高句丽文化对渤海也产生了影响。第三,高句丽文化和渤海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都先后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高句丽、渤海文化对中原同样有影响。高句丽文化和渤海文化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高句丽渤海的历史地位,课题组认为,确定高句丽渤海的历史定位,关键是高句丽。课题组在以现今国界为基本框架,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从高句丽的民族起源、政权兴亡、遗民流向、民族和政权接受中原政权的管辖及册封诸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同时又是半岛民族的重要来源和组成之一;高句丽政权是我国古代的边疆政权,高句丽政权后期同时又是半岛北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而渤海政权,由于其先后政治中心和大部分疆域皆在我国今天境内,所以它不仅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同样也是我国古代的边疆政权。在朝贡制度方面,高句丽政权前期和中期是边疆民族朝贡体制内的成员,后期则脱离了隋唐地方统辖机构,其独立性增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该地再次被纳入唐朝边疆羁縻府州的统辖体制。渤海从其与唐朝的政治关系,以及被纳入唐朝羁縻府州体制下的朝贡制度,都彰显了渤海国是唐朝边疆统辖体系中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