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午,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工会、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龙鹏吉大”午间学术沙龙第3期(总第45期)“新技术时代的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在我校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八楼举行。论坛由法学院何志鹏教授主持,社会科学处董汉良处长致开幕辞,文学院李龙教授、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高波教授、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经济学院王达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于杨副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崔巍巍副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资深教授孙正聿教授进行了评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论坛上,吉林大学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各学科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讨论热烈,精彩的发言与论辩赢来掌声不断。来自我校100余名老师与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吉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报道。
在开幕式上,董汉良处长回顾了龙鹏吉大论坛和午间学术沙龙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特别对张希校长和各位老师同学对龙鹏吉大论坛的支持致以敬意。董汉良处长指出,社会科学处将做好龙鹏吉大论坛的工作,为我校师生跨学科学术交流提供更多交流新知、激荡思想的机会,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董汉良处长致辞
何志鹏教授主持论坛
论坛由法学院何志鹏教授主持。首先,文学院李龙教授以“人的未来:历史的逻辑还是自然的逻辑?”为题进行了报告。李龙教授指出,所谓科技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机,其实都是人类对于自我命运的追问。出现这些对于自我追问的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人类对未来是否失去了想象力,对现实是否失去了批判性?其次,把人类的未来和命运的思考,从历史理性的逻辑转向到自然逻辑中去思考,带来的结果就是科技被拟人化,并且进入到进化论的自然逻辑中,从而取代了历史理性的逻辑。这其实反映了时代失去历史感和方向感之后的某种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归根结底,科技伦理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对人的重新理解或建构。李龙教授认为,科技伦理问题带来的问题是:第一,我们如何思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第二,我们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第三,如何去寻找和发现一种新的、大写的人的历史的动力?
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教授作了“面向驾驶两难困境的无人驾驶系统的道德伦理观”的发言。高振海教授指出,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了国际汽车工程领域最前沿趋势,也成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核心驱动力。汽车智能驾驶不仅仅要解决技术问题,瞄准“电车难题”、“无人驾驶立法”及“无人车保险”等社会伦理与立法问题,必须建立能够被人类社会普适接受的智能汽车机器道德观。
生命科学学院高波教授就“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分享他的见解。高波教授指出,药品是与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的特殊商品,这导致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动物和人体进行试验,以及新药的高价格,从而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计算机模拟药物研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减少动物数量的使用和降低新药的价格,从而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以“人工智能趋势下人的劳动状态与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为题进行了报告。贾玉娇教授指出,技术发展在带来新的现代文明的同时,给社会和政治伦理带来极大挑战。运用马克思基本理论,分析这一问题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并将人的发展,工业社会变迁,劳动力市场变迁,社会保障变迁等四大维度进行复合分析,探讨工业社会以来的技术变迁推动制度进步,其内蕴含着马克思所预判的人的发展趋势,未来劳动的意义将脱离商品化逻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随之发生重要结构性调整,基于个体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成为主导。
经济学院王达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科技伦理悖论与‘新文科’创新”。王达教授以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分析了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面临的三个伦理悖论:数据垄断与隐私保护难题、精准营销与大数据“杀熟”以及人工智能在就业领域的“双刃剑”效应。王达教授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致巨大的社会变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映射时代,照亮未来。王达教授在发言中对吉林大学的“新文科”创新战略做了分析与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所于杨老师以“新技术时代学校教育的再思考”为题,围绕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态以及现代维度两方面,分析解读了新技术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技术时代学校教育将面临什么改变以及面对新技术时代,学校教育会失去什么、得到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学会如何学习是新技术时代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公共卫生学院崔巍巍副教授作了题为“医学新技术时代的科技伦理与国民健康”的报告。崔巍巍副教授认为,医学新技术时代的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创新带给人类社会的进步,没有科技创新,医学进步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是伦理与人类健康的冲突。诸如“基因编辑”事件、干细胞应用等科技创新与人类健康的伦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层面均要制定详细的科技创新伦理法规或规范,限定新技术在某些领域的使用,当涉及到人类辅助生殖、干细胞应用、新型生物材料的推广等问题时,建议设立第三方监督委员会介入并指导相关工作。
在论坛讨论过程中,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潘海英教授、物理学院马琰铭教授、法学院何志鹏教授先后就论坛主题和报告内容向与谈教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分享了个人见解。
张希校长提问
马琰铭教授提问
潘海英教授提问
何志鹏教授提问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富蕴哲思的评议。孙正聿教授认为,本次论坛选题立意紧追时代前沿,充分体现了吉大学者的人文关怀。吉大青年教师在发言中展现的风采,让他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孙正聿教授从名称和概念的角度阐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对繁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论坛的跨学科交流兼具广度与深度。孙正聿教授通过回忆高清海先生对人类理性与人类行为的追问,认为应当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探讨人类未来的问题。孙正聿教授通过流浪地球、世外桃源、共产主义这三个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阐述了他对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理解。孙正聿教授指出,探讨人类未来问题,应当思考人类的欲望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人类的欲望包括发现、发明和发展的欲望,科学是发现欲望,技术是发明的欲望,科技推动着社会发展。孙正聿教授认为,思考人类未来问题应当关注制度性的选择安排问题和理念问题。世界就是自然,人生就是自然,人类就是自然,不必对未来杞人忧天。人类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变的是人的存在方式,不变的是人的存在,我们应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
孙正聿教授评议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张希校长首先向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了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具有前瞻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吉大青年教师的忧患意识是吉大未来发展的基础。当代科技发展之快史无前例,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学科框架的突破下,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趋势明显,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张希校长指出,当代科技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改善了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科技伦理的发展应当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学者们要丰富科技伦理的内涵外延,恪守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明确社会责任,对科学保持敬畏之心,通过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吉林大学作为我国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具有理工农医学科基础和丰厚的人文底蕴,龙鹏吉大论坛借助学校学科规模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讨,实现了学术与人生、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科研与教学的良好结合。张希校长鼓励我校学者,继续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合作,通过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产生新的思想观点,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吉大方案。本次论坛在张希校长的精彩总结中闭幕。
张希校长总结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