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立项、申报和招投标工作日前告一段落。 \r\n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计划,是教育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实施好这一计划,教育部今年8月印发了有关管理办法,明确了设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宗旨,提出了实施这一计划的目标、主攻方向以及如何组织好这项工作的具体要求。8月4日,教育部在有关媒体上刊登了40项课题招标公告。高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进行了认真缜密的研究,积极组织做好工作。截至9月20日,共有80所高校参加投标,投标数达204项。 \r\n 从这项工作的规模、涉及的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来看,这次招标评审工作在教育部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国高校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这将对进一步推动高校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r\n 课题招标:“大文章”需要“大手笔” \r\n 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开展有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今年,教育部经过认真研究,开始启动这项工作,确立了40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作为本年度的招标攻关项目。这些课题是从各高校征集的,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课题。 \r\n 做好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些“大文章”,需要支持力度和操作方式的“大手笔”。以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的资助经费都非常有限。如今,重大项目攻关计划的启动要求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这必然要求资助的经费达到一定力度。这次设立的重大项目,每个课题都将给予额度为30万元至80万元的经费资助,这种支持力度在教育部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次。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下,首批启动的40个课题,就是为了集中高校以及全国的优势和研究力量,以有限的财力,力争把重大课题项目做大做强,用较少的钱办最重要的、最需要办的事。同时,教育部还将这些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重大成果、阶段性成果及时向中央以及有关部门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 \r\n 申报专家现场陈述,评审专家当面提问,然后进行答辩、投票。这种方式虽然在自然科学项目评审中较为普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在文科领域却很少应用。2003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将招投标方式引入到文科领域中来,这在教育部是第一次,在全国的文科项目申报工作中也是第一次。 \r\n 学术评审:不给“公关”空子钻 \r\n 参加这次重大项目招标评审工作的专家共有216位,涉及47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7个高校以外单位。参加投标的高校有80所,投标数共204项。 \r\n 教育部对这次评审会极为重视,专门制定了《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标准、评审程序和评审纪律》以及《工作人员分工职责和工作程序》。对评审专家进行了严格筛选,评审组的专家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客观公正的职业声望。根据回避的原则,评审中不从投标者所在的学校聘请评审专家。同时,为搞好评审工作,教育部还组织了评审专家和投标学校申报学校专家的动员会。 \r\n 评审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努力做成“阳光工程”和“凝聚力工程”,力争评选出最佳的科研论证方案,产生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在评审中严格评审纪律,采取了一系列保证公正评审的措施。评审前严格保密,评审专家参会前谁也不知道所要评的课题名称,而答辩者只有在答辩当天才知道评委是谁。在评审过程中严禁投标者与评审专家私下接触,请客送礼,一旦发现,投标者的资格将自动取消,严格的纪律使得有关投标单位没办法“公关”。这次评审工作通过制定措施,减轻专家压力,倡导学校依靠自己的实力竞标,保证专家能够充分发表评议意见,畅所欲言,使学术评审风气得到了净化。 \r\n 从整个评审过程看,这次评审会严格贯彻了有关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评审纪律及要求,整个工作设计严密,秩序井然,投标单位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此,评审专家和投标学校予以了充分肯定。南开大学的朱光华教授说,这是他参加的学术水平很高、相对来讲最为公正的项目评审。评审工作在体制和操作程序上严格规范,专家没有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在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地行使了自己的学术权力,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真正体现了袁贵仁副部长事先提出的“评出质量,评出团结,评出良好学风”的要求。 \r\n 联合攻关: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 \r\n 本次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大的特色是,集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采取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形式,力争出上品,出精品,出传世之作。课题攻关项目首次组织“首席专家”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基本上在每个课题里都有不同学科联合的内容,有高校与高校的联合,有高校与科研、政府部门的联合,还有国内外的联合。虽然是40项课题,但实际参与的不只是中标的学校,还有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以及有关实际工作部门。 \r\n 评审专家认为,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是为了集中各方优势,合力攻关。投标学校的项目研究各有各的特色,中标单位虽然有较雄厚的研究基础,但是课题论证也并非十全十美,课题的设计需要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联合攻关的目的就是为了产出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的李强教授说,由于本次招标的是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所有的课题综合性都很强,有大量课题注重解决当前国家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课题研究的问题不是一个学科所能完全解决的,大多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要求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 \r\n 过去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单干”的现象比较严重,多是人自为战、校自为战,不利于高校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优势资源的整合。在本次中标的项目中,本来有13个课题也是“单干”,在评审专家的建议下,中标学校主动与有特色优势的学校、单位联合。如“城市化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课题,清华大学作为中标单位,除了在本校内整合学科资源,还联合社科院、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组织研究,同时与美国加州著名大学的城市规划、社会学、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展开国际合作。有关专家表示,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学校科研资源,推动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同时,联合攻关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了联合攻关的意识,打破“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在联合攻关的基础上实现了“文人相亲”。 \r\n 本次评审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起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作用。许多投标者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参加论证答辩的。例如,石河子大学、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宝鸡文理学院等投标学校的同志说,我们这次来答辩是把它当作一次向高水平专家学习的机会,中标不中标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即使不中标我们也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对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很多评审专家和投标人都是该课题领域的知名专家,评审的答辩实际上也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高水平的学术探讨,成为一次群贤荟萃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 \r\n 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指出,这次评审,评出了质量,评出了团结,也评出了良好的学风。联合攻关的形式推动了学科之间,尤其是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也推动了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的联合,有助于发挥集成优势,推动和形成重大创新成果。也正如参与投标的高校所说,教育部的评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校的科研管理,使高校的文科专家更加团结,更加齐心协力,更加聚精会神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3日)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