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1-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主持,周济、袁贵仁向社会科学委员会组成人员颁发了聘书。我校张文显、王胜今、王惠岩、刘中树、林沄、孙正聿、孙利天等7位教授当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文显教授被确定为法学学科组召集人。\r\n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是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为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成立的。社会科学委员会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责,一是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针,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管理举措和体制改革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二是参与和指导学科建设规划、学术规范建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优秀成果奖励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项工作的评议和评估。三是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r\n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由来自30所高校的99名著名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组成,其中顾问2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5人,委员91人。社会科学委员会内设十个学科组,其中法学学科组由9人组成,我校张文显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并担任召集人;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组由5人组成,我校王胜今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政治学和管理学学科组由11人组成,我校王惠岩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语言文学学科组由13人组成, 我校刘中树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历史学学科组由14人组成,我校林沄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哲学学科组由13人组成,我校孙正聿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组由5人组成,我校孙利天教授当选为该组委员;经济学学科组由15人组成;社会学和民族学学科组由5人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组由7人组成。\r\n开幕式上,周济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向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委员们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社会科学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要成为战略专家,要站在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对构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进行顶层设计,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r\n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投标评审方案》、《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投标课题》和《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听取了社政司靳诺司长关于“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情况的说明。闭幕式上,袁贵仁副部长做了大会总结,特别是对“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