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来我校做报告

日期:2004-07-05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6月28日下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在我校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r\n朱立元教授首先提到了目前国内美学界的焦点问题,即“美学学科定位问题”。指出学界对美学定位看法不一的根源,主要在于美学在西方用aesthetie表示,但国内有多个译法,例如经由日本转译过来的说法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感性学;而在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书籍中,aesthetie更多地被译为艳丽美。除以上两种通用说法外,还有诸如美学、感知学等。朱立元教授进一步谈到,美学在中国的境遇和哲学很相似,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本土的理论建构明显不足,朱教授引用了德里达与自己对话中谈及的“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但有思想”,并对此话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剖析。针对“美学是研究什么的?”或者说“美学是以什么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等问题,朱教授说,自己早年也和多数学界同仁持相同看法,即“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他的看法有所改变。朱先生指出“只有审美活动,才是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并进一步解释,寻找所谓美的本质和美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尽管有前人说过“美是艺术哲学”、“美学研究审美经验”,但他们都是在逻辑思考层面寻求问题答案,问题的根源却不在这里。他们所犯的共同错误是,此说法是用来回答“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而不幸的是这样的提问本身就存在问题。最后朱教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美不是预成的、不变的,而是先成的、可变的。正是源于此,要探讨美的“本质”无疑是困难的。” \r\n报告会由文学院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文学院李志宏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文学院 赫凌敏)\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