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院长身体力行:我们走出去交流先行

日期:2004-12-2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物理学中有这样一条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较快地发展壮大。相反,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走向无序和衰落。一条普通的物理原理,却引出了一个不普通的问题。在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r\n今年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其中提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加强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11月2日至13日我校社会科学学部院长访问团对香港和台湾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访问。 \r\n交流: \r\n学术发展的重要渠道 \r\n此次港台之行,不仅仅是学校之间、学院之间的交流,更是学者的交流、学科的交流、学术的交流。代表团团长、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屹山教授对记者说:“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那么制度创新就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要想实现现代制度的更新,只是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闭关自守只能是落后;要想与国际接轨,使管理制度更现代化,必须要吸收外面的经验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走出去,广泛开展对外交往。” \r\n行政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光辉教授对于学术交流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先从全球化的大背景看,世界已经联系为一个整体。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在这种情形下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另外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交流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术要保持发展的状态需要刺激,学术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刺激方式。在交流中,可以发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不足。在交流的互动中,可以共同研讨国际重大问题,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所以说交流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渠道。” \r\n先进理念: \r\n交流学习的重点 \r\n有交流就会有发现,就会找出对方的优势和学习的方向。谈及此次港台之行的感受,几位院长共同的感受便是:港台与大陆同族同宗,同样是交流学习,学习港台更容易一些。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够做到。 \r\n时任经济学院院长的博士生导师郑贵廷教授对港台先进的理念进行了简单明了的总结。第一是办学理念的先进,有的学校的校训就确定了培养目标。例如香港浸会大学的校训是:未来的领袖要学贯中西,并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这些高校从师资入手,聘请了一大批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任教。教师们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先进。他们的专业设置与大陆相比,更瞄准学科前沿。能够贯穿既立足自身又学习外面、既立足于当代又继承传统这样两个思想。专业设置方面,如金融专业中的金融资本市场与实务课程、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等。这些课程的特点都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可以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加上学生所学的都是学科前沿的知识,工作以后可以很快与世界接轨。第三是管理的先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得比较好,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如图书借阅都是完全通过网络系统完成,简化了手续,方便了学生。整个学校的运转都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管理人员很少,但是效率高。第四是教学设施的先进。学校面积不大却有超一流的设施,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流的实验仪器,一流的图书馆阅览室,一流的多媒体教室这样的设施在这些学校是很普遍的。 \r\n除此之外港台高校高度的信息化程度也给访问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学校的各种场所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无线上网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信息沟通十分便捷,无论是学校的还是世界的信息都可以很快查询到。 \r\n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之下,港台高校的学术研究也是蒸蒸日上。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玉潭教授介绍说:“台湾淡江大学的国际研究学院,它的规模、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均超过了我们的东北亚研究院。学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美国问题、日本问题、朝鲜和韩国问题,以及欧盟问题,WTO等问题,这都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r\n国际化: \r\n全新的认识发展的方向 \r\n港台高校先进的理念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学术的国际化。以前我们对于国际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其实在经济国际化的今天,我们的高校教育和学术发展也要国际化。“要把吉大建设成研究型大学,一流的大学,提高声望,就必须走国际化这条道路。”行政学院院长周光辉教授谈到国际化时一语中的。 \r\n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玉潭教授对国际化问题做了仔细的解释,他说:“我们要努力做到教师国际化,教材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和信息的国际化。可以用这四个标志来判断这所大学是否走入国际化,是否正在走向国际化,或者是否远远落后于国际化。我们所访问的这几所大学总体来说,国际化程度要比我们学校高,比我们学校好。所谓教师国际化是指,在本校有大量的外籍教师任教,用外语教学,我们的老师也到外校去授课。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材国际化是指,所用的教材要与国际化接轨。根据现在中国的国际化形势,我们的教材也要与国际接轨,用国际通用的教材。学生国际化表现在留学生的问题上,我校的留学生数量不到2000人,这显然太少了。香港的大学和台湾的部分大学的留学生数量是相当大的,能够占到学生总数的20%—30%。而且我们学校的留学生大多是来自亚洲国家的,这具有明显的地区局限性,这就证明国际化程度不够。信息国际化是指要克服信息量少,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尽量多地掌握信息,促进学术发展、学科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r\n成果: \r\n前进的基石与动力 \r\n如果说这次的港台之行在思想上给了我们很大触动,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交流的重要性,那么访问后达成的交流合作项目和意向则是我们前进的基石与动力。 \r\n提到达成的合作项目,商学院院长张屹山欣喜异常:“在港台高校中基本都有商学院,在各校都有与我们相互接洽的部门,所以我们商学院的收获应该是最大的。我们与几所学校都有了密切的交往,可以马上进入合作的实质性阶段。”香港浸会大学已向我校商学院发出邀请函,明年1月15日至17日他们将邀请三位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做创业管理的学术报告,届时将邀请我们派代表参加。明年7、8月份东北三省各高校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的院长联谊会由我校商学院承办,我校也要邀请台湾的几所大学参加。另外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与台湾政治大学的吴琼恩教授合作完成的《公共行政学》教材,现已印刷出版……这些仅仅是所达成的合作项目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的教授互访、学生交流、刊物互赠都将大大促进我们的学术发展与繁荣。 \r\n正如郑贵廷教授所说:“教师之间的互访和教学,使我们的教师提高素质。教师之间合作科研,可以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我校的学生可以走出去,他们的学生可以走进来。通过年轻学生的交流达到两岸沟通,促进祖国两岸的发展。这从长远看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