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7日下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晁福林教授在我校东荣大厦五楼古籍研究所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上古时代社会观念变迁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r\n 在报告中,晁福林教授首先阐述了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基本特点。关于原始时代的社会观念,西方学者布留尔提出过“互渗律”的概念,即原始时代人们没有将人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如非洲的土著人认为金刚鹦鹉鸟就是他自己等。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我国《国语》中记载的“杂糅”;中国原始社会观念的特点是人尚未走出自然,没有形成人的主体意识,即“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晁福林教授强调“杂糅” 、“互渗”是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并非最初阶段。中国早期社会观念的基本历程为:混沌(chaos)—鸿蒙初判—人神杂糅(互渗)—绝地天通—神灵世界。然后,晁福林教授论述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走出自然之路”的发展阶段。晁福林教授指出,自然神最早出现,然后出现天神,祖先神更晚出现。自然神,如贺兰山大西峰沟岩画《虎神》中的虎神;天神,如《山海经》中触阴视为昼,冥为夜;人向神转化,如生育之神、《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雨师(妾) 、《海外南经》中的长臂国人等。真正的人登上历史舞台始于英雄时代,黄帝是我国古史传说中首位大英雄。英雄时代的开始是混沌时代的终结。最后,晁福林教授描述了古人虚拟的理想境界。《礼记•礼运》中孔子所说“大同”“小康”,“大同”即理想时代,“天下为公”的时代。在鸿蒙未开的时代,不论“公”与“私”的观念都是不存在的,原始时代的纯粹“公有制” 、“天下为公”是先秦儒家对理想化社会的虚构。虚拟的原因是由于先秦儒家复古的历史观以及圣人观的支配,其历史意义在于尽管“为公”的观念并不存在,但先秦儒家描绘的理想境界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启迪人们的思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晁福林教授以生动的岩画资料和丰富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印证中国上古时代社会观念变迁的若干问题,并强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力劳动及知识的重要性。\r\n 本次报告会由古籍研究所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古籍研究所所长张鹤泉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古籍研究所 张云华)\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