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沧浪书社社员、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白谦慎教授在我校前卫南区东荣大厦五楼古籍研究所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明清书法的异体字现象研究”的学术报告。 \r\n 在报告中,白谦慎教授首先提出并阐述了杂体书风气可反映出明末清初之书法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白谦慎教授认为,晚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开始,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是教育的发展,印刷出版之发展,这使上下文化之间互动频繁,界限模糊。新富开始模仿传统社会精英的生活方式,这种模仿也给传统的社会精英带来了焦虑感。然后,白谦慎教授阐释了“奇”是晚明城市文化孕育的崇尚新奇的美学。他认为尚奇之风气既受西方宗教科学传入的影响,又受到文人篆刻的刺激。明末商业、广告、评论中“奇”字频繁使用,当时艺术品也反映好奇风气,如《程氏墨苑》,墨上刻圣母像等。最后,白谦慎教授精辟地阐释了金石学、文字学的兴起促使古文奇字的降温,文字学研究由形转向音的过程。白谦慎教授通过古代置闰月(十九年七次,农历法)与今不同进行辩伪,他认为至十八世纪,文字学发展起来,古文奇字风衰落。正如顾炎武云:“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r\n 报告会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鹤泉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古籍研究所 黄海烈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