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r\n\r\n\r\n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r\n
\r\n
\r\n\r\n\r\n
\r\n
\r\n\r\n\r\n1月15日至16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在中心校区东荣大厦隆重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及社科司规划处处长张东刚和成果处处长魏贻恒,我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惠岩、张维达出席大会开幕式。校党委书记张文显、校长周其凤以及全体校领导,校部机关各部门和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文科各教学科研单位相关人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教师代表5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张文显主持了开幕式。副校长王胜今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十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发展情况,总结分析了“十五” 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队伍、科研宣传和科研服务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作了安排与部署。
“十五”期间我校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加强机构建设、突出队伍建设、重视基地建设、搞好刊物建设、拓展学术交流和改善管理服务等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科研队伍实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和学术新人;机构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在承担重大项目方面体现了较强实力;科研成果数量明显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学术精品;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科学研究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报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政治保障;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必须有优良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抓手;必须改革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报告指出,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同类著名高校相比,我校在学科优势、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重大项目竞争力、中青年拔尖人才、科研经费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要通过认真制定和实施“十一五”科研规划加以解决,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逐步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量上的显著增长和质量上的大幅提升。报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即总体科研实力和水平要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力争有较多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报告指出,为实现“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要继续贯彻中央和教育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通过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有成效的管理措施,解决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开幕式上,周其凤校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校“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了深刻的有针对性的、有比较分析,对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代表学校表达了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意见和措施。周其凤说,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他进一步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教学和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引导大学文化的重要之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我校的传统和优势,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我校整体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明确目标,把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周其凤强调,要强化质量观念,培育学术精品,锻造优秀人才;要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应用对策研究,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要坚持正确导向,推进学科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第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繁荣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环境。周其凤指出,要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和领导;广开渠道,进一步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和科研收入;加强培养,建设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队伍;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学风建设,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注入长久活力;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文科科研的管理和服务。
袁振国在开幕式上代表教育部社科司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合校以来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对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敬意。袁振国在致辞中传达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目标、两个着力点、四个抓手、十项措施。他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立足创新、提高质量为着力点,通过抓项目研究、基地建设、方法创新和数据库建设、制度创新与建设,全面落实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交叉学科基地、专题数据库建设等10项具体措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他也希望我校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开幕式上,党委副书记蔡莉宣读了学校对“十五”期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科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院等6个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孙正聿等30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朱泓等13名社科管理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决定,并主持了颁奖仪式。
16日上午,大会以如何实现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量显著增长和质量大幅提升为主题,围绕周其凤、袁振国的讲话和王胜今的工作报告以及大会提供的其它文件,分5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改进科研管理、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完善科学体系、加强后备力量培养等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真实地反映了与会人员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现状的科学分析、忧患意识和形成的共识,充分表达了对繁荣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16日下午,周其凤主持了闭幕式,张文显作了大会总结发言。
张文显总结说,这次会议是合校以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校召开的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是去年春天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的姊妹篇,共同构成了我校科学研究事业的重大事件。与科技工作会议强有力地推进了科技工作一样,这次会议也必将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次会议达到了总结成绩、分析问题、规划未来、动员组织、开辟新局面的目的。
张文显还特别以正确处理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辨证关系,实现数量显著增长和质量大幅提升为主题、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灵魂重点阐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四点认识和工作意见。张文显指出,提升科研质量,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对一个学者来说,关乎其学术声望和学术生命;对一个研究课题来说,关乎其成果价值的正负;对一个学科来说,关乎其生死成败;对一个学术群体和研究团队来说,关乎其兴衰存亡。他还指出,提升质量、以质量为中心决不意味着不要数量。就我校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要解决科研成果总量不足的问题。其次,提升科研质量,关键在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要务。张文显说,要实现理论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立足“实践前沿” 和“理论前沿”,必须具备鲜明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应当有高尚的理论勇气,从而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第三,提升科研质量,必须创新科研管理,这也是提升科研质量、实现理论创新的前提和保证。他指出,科研管理要在4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科研规划和项目管理要创新,二是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要创新,三是与科研相关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创新,四是要推动学术组织的创新。第四,提升科研质量,必须大力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他说,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是学校上下共同的责任,他希望全校要共同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广大教师要培养良好的学术精神,使我校的科学研究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张文显号召大家以这次大会为契机,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质量、上水平、出精品、出人才,为实现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吉大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