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由经济学院和社会科学处共同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学术论坛(第十五场)在中心校区匡亚明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来自经济学院、东北亚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社会学院的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开幕辞,论坛开幕式由社会科学处霍志刚处长主持。
论坛上,东北亚研究院王晓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宏政教授、经济学院丁肇勇副教授、东北亚研究院王彦军副教授、经济学院史本叶副教授等五位青年学者做了主题发言。
王晓峰教授围绕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及主要问题,指出东北地区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缓慢,而且面临着工业化水平低、人口净迁出、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他建议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大力发展技术创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体系等方式促进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吴宏政教授认为我国城镇化主要是农村向城市发展,路径主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问题在于第一推动力难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他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城镇化的思考,认为工业化道路是对人类社会的超前推动,并对城镇化提出个人看法;丁肇勇副教授总结了我国江浙地区、京津地区城镇化融资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城镇建设融资机制的机遇与挑战,他主张创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如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资多元化、发挥金融市场融资功能等;王彦军副教授采用2000年与2001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省际差异;史本叶副教授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尽管不是推动城镇化的直接决定变量,但是却是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变量。提出了“城镇化是发展的手段还是目标”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
主题发言之后,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教授、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马春文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教授分别进行了评论。三位专家指出,我国城镇化问题具有复杂性,各地区具有不平衡性,是一个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与城镇化是有差别的,我们应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从人的发展角度来思考我国城镇化问题,要推动城镇化应先推动人的现代化,培养农民的现代化技能,转变落后思想,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闭幕式上,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江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跨学科论坛提出了宝贵建议。
本次跨学科论坛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发大家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我国城镇化问题。跨学科学术论坛的举办,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综合优势,活跃我校学术氛围,激发思想碰撞,促进我校跨学科学术交流,为我校学术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
(经济学院、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