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项成果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日前,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结果揭晓,我校共有2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获奖成果数量较上届增长82%,占评奖总数的2.2%,创历史最好成绩。
我校张福贵教授的论文《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荣获一等奖。《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2013年11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该文在鲁迅研究史的基本范式梳理和辨析的基础上,对于鲁迅思想本质的阐释和研究史的类型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理解,提出鲁迅思想与当代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关系问题。
此外,丁志国教授的《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内生性:由理论证明到实证检验》、何志鹏教授的《国际法哲学导论》、李守奎教授的《包山楚墓文字全编》、刘金全教授的《时变参数“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实证研究》、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姚建宗教授的《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周光辉教授的《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等7项成果荣获二等奖。邴正教授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蔡立东教授的《行政审批与权利转让合同的效力》、董伟教授的《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杜莉教授的《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体系建构中的引致机制》、韩喜平教授的《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及其中国经验》、贺来教授的《“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马新彦教授的《内幕交易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崎川隆教授的《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张盾教授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张锡坤教授的《周易经传美学通论》、张贤明教授的《公正、共享与尊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定位》、赵俊芳教授的《论大学学术权力》等12项成果荣获三等奖。
教育部于2015年1月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经组织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90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0项,二等奖251项,三等奖596项,成果普及奖11项。
(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