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文化中国/东亚:现代中国民族意识、全球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化的兴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日期:2016-07-07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7月1日至3日,由吉林大学文学院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合办的“文化中国:现代中国民族意识、全球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化的兴起”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徐正考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辞,社会科学处张晓萌副处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部铁军副处长也先后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文学院李龙副教授主持。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格斯(Rutgers)大学、莱德(Rider)大学、俄亥俄州立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 of Ohio)、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韩国高丽大学、大邱大学的国外学者,以及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等国内学术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主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现代中国民族意识与全球主义的辩证互动”及“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时代的兴起”等一系列相关议题展开。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张未民老师、罗格斯大学资深教授陈光宇先生分别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进行了富于启发性的阐释。他们运用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梳理了中国观念的形成过程及“中”的哲学意涵,并比较了中国历史“连续型”发展模式和西方“断裂型”发展模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陈光宇提出“汉魂可招”的命题,指出在当代绵续和转化传统文化的若干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围绕“现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道路”阐述了观点。罗岗教授对“中国道路”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跨度加以探讨,着重分析了“大一统”传统在当代中国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身份并存的情况下实现现代转化的途径和未来中国多种发展方式、多种文化想象和历史记忆共存互补的可能。张福贵教授指出,应当辩证地看待文化的延续和断裂,断裂在引起危机的同时也会带来机遇、带来更新。我们的现代文化应当拥抱全人类、属于全人类。

小组发言阶段,各位与会学者分别就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当代文艺学和文化理论的发展建设、传统经典和古代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外文化比较以及当代教育、当代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玉秋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乔焕江教授、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夏维波教授、罗格斯大学陈光宇教授及吉林大学金铖副教授、梁玉水副教授、张羽副教授、宁欣副教授等分别担任了各小组的主持人并发表了点评。吉林大学杨冬教授、尹允镇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当下对中国和全球化的关系已经不是中国单方面融入“全球”。中国的加入在改变世界的既有体制和话语体系,新的理论必须能有效解释中国的历史实践。在全球背景下的“文化中国”应当成为开放包容的文化共同体,传统的“天下观”经过现代性转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对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运作过程中,应当有信心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文学院、社会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