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张贤明教授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顺利结项。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项目于2011年立项。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首席专家张贤明教授及项目组成员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93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专著2部;4篇咨询类成果被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纳;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术成果奖共五项。
课题组以“基础理论论证——现实问题探讨——具体对策建议”为逻辑线索,以“需求—供给—政策协调”为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状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宏观层面、微观机制等方面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途径、措施和制度化设计。采用了政治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注重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掌握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各省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制度、政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注重结合政治实践的变化,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理论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价值与思路进行了阐释。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应将其置于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视阈中加以考察;基本公共服务具有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正、实现成果共享、维护人的尊严的价值取向,在进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设计时应以政府为主导,维持均衡平等的总体状态,以民生政治为目标取向,在多元协同的运行机制下实现服务意识。
第二,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测量体系,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测量。项目组根据当前我国各项政策、参照国际标准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测量体系,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间进行横向均等化水平的比较,为了解中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测量结果。
第三,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标测量体系,对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基本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进行实证调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是满足公众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因此,公众满意度是衡量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效的重要指标。项目相关成果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满意度的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公众满意度的相关问卷,采用科学抽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满意度调查,对全国、各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第四,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原则方面,从需求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出发,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应以“需求导向”为原则,构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需求导向”为原则建立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长效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完善低成本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建立高效的公众需求回应机制;创设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第五,提出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具体构建途径。课题组对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系统阐释,并从不同维度深度挖掘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困境,探索应对不断增加的公众需求与现有相对薄弱的公共服务体系之间、政府制度供给不足与供给不均之间的对策措施,系统总结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有关经验教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协同的具体架构;以财政均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完善;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阶段,统筹兼顾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强监督问责机制的建设,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