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道路研究”结项

日期:2018-04-0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日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王彩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顺利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于2012年9月立项。 在项目研究期间,首席专家王彩波教授及项目组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26篇,其中3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高水平期刊转载。出版著作4部。项目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相关领域形成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在服务社会方面,课题组在国内多地调研基础上,先后向相关部门报送8篇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并获得了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实际工作部门采纳,为党政部门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与已有研究相比,该项目的学术价值、重要观点和政策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执政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建设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要方向。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自我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具有变(与时俱进的深刻变革)与常(一以贯之的坚守初心)的显著特点,这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所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大的优势是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一贯性,“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使得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法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有机结合,使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建立在法理型合法性的基础之上。

第三,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领土对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意义,探究国家整体性特征对于塑造国家认同的意涵,建构了一种更具有解释力、包容性和完备性的现代国家认同理论。把国家认同问题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认识和解读是本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创新。把国家认同与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把领土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基础性条件,拓宽了国家认同的研究视域,增强了国家认同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认同危机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四,决策民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要内涵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一个制度体系完善和制度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制度体系和制度效能的需求进行制度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决策民主化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必须以有效的民主协商机制,合理协调、整合多元利益关系,满足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提出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的政策思路。赋予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具体提出了促进群众路线自我提升的制度安排以及在实践面向上拓展群众政治参与的政策参考。同时提出,群众路线和政经互动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动力基础。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提出通过深化预算改革推进政治发展的实践思路,对中国发展实践中政治化的经济、经济化的政治,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做了深度解析。

第六,责任政府建设关键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推进构建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与责任倒查机制。提出责任政府建设落位于公共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过程。通过责任政府这一关键抓手,向上“衔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下“贯通”公共政策的成功执行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重建了“成本—收益”“结果—效能”两个指标体系评估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