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顺利结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于2010年12月启动,课题组研究计划展开较大规模的理论研究,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共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出版学术专著一部《高清海哲学思想讲座》,最后,完成了课题最终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视野》的写作。项目在研期间,孙利天教授应邀在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长白山讲坛》作了精神家园建设系列讲座,分别从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现代化与精神家园、中国梦与精神家园三个方面讲解了精神家园建设。讲座由《吉林卫视》播出,《吉林日报》发表,吉林省委宣传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收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课题组主要是从哲学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努力从当代中西马哲学的最新趋势和成果,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着力解决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并尝试做出时代水平的理论回答。研究成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下:
首先,回应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时代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此必须对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评挑战作出反驳和批判。
其次,论证具体普遍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原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原则和原理。但是对普遍与具体相结合的辩证法仍需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否则就会陷入公式化、教条化的错误。
再次,进行中西马哲学会通的基础研究。中西马哲学会通看似是超越了哲学家个体能力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其实质是在中西马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在某些问题上超越在一种哲学视域内看不到的理论盲点,从而作出新的哲学发现和理论论证。为中西马哲学的会通找到一些较为基础、较为稳定的思想坐标和思想工作平台,是此类研究的重大难点。中西马哲学会通研究的问题基础就是我们如何能够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哲学是生活理想的理论表达,也是生活理想的理论辩护和理论论证。以好生活作为哲学的价值规范基础、作为哲学评价和哲学创造的尺度,就会对中西马哲学有一个共同的择优标准,并汇聚成我们今天时代的最优的哲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代表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理想,表达和论证这种希望和理想的当代中国哲学应是中国的中西马哲学研究共同的思想方向。
最后,展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当代意义。在与西方哲学的比照中,我们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和思维方式是区别于希腊理性精神的德性精神。它根源于对人的道德能力的反思和自觉,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等道德良知、良能,充分实现人的道德能力是人的使命和意义。因而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德修养论和实践论。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完成只能在修齐治平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因而只能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实现天理、良心的恰切的具体的真理性。中国传统的德性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它作为一种道德世界观至今仍有重大的世界意义。课题组在项目研究中论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的道德天下、文化天下的世界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安全和幸福的根本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西方学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质疑作出的反驳和批判,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研究中关于辩证法理论的深入探索、关于中西马哲学会通的基础研究和中国哲学特质及当代意义的讨论,都有作者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中国哲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已经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