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工会联合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午间学术论坛23期(总第69期)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在我校中心校区举办。论坛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王皓副教授主持,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鸣筝教授、经济学院丁一兵教授、法学院曹险峰教授、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作为发言人参与了讨论。数十名来自我校各个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共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鸣筝老师作了题为“新文科建设与学科交叉: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机遇”的发言。她介绍了新时代新闻传媒行业的变化,就新闻传媒行业的变化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发表了看法。她认为,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都是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是莫大的挑战。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多学科理论支撑下的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院乐于与校内各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发展。
经济学院丁一兵教授分享了他对“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科参与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他认为,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科参与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当前经济学相关问题的学习与研究越来越具有跨学科色彩,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经济学训练也会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从经济学科参与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经验来看,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果要成功地推进PPE本科项目,需要在招生方式与规模、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学位授予与学生出口等方面进行通盘的谋划和设计。
法学院曹险峰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学科融合的难点与堵点”。他认为,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与意义毋庸讳言,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做。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交叉融合存在下列可能的“堵点”:第一,观念上的壁垒;第二,组织上的壁垒;第三,制度上的壁垒;第四,人本性上的壁垒。基于上述一些可能的“堵点”,应坚持如下总基调:其一,守正是创新的基石,要防止既未能创新又未能守正的尴尬局面。其二,要以科研带动教学。没有好的能自觉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不可能产生好的能融会贯通的教学。其三,要循序渐进,以问题的多学科融通解决等来带动、带活这一进程。从交叉融合活动到项目培育,从中心建立到学科融通,要有耐心与探索力。其四,要梳理好体制机制。学校应从体制机制方面引领、创造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氛围、动力,要为交叉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激励。
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就“韦伯的‘世界图景’与跨学科的‘社会科学’”这一主题分享了他对跨学科本科教育的见解。百年前西班牙流感中病逝的韦伯,在其缔造的跨学科的历史社会学中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现实的世界对人来说究竟有何种意义?符合这种意义的世界应该具有怎样的图景?不同于韦伯,立身在深度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大学教育,越来越难以跳出专业分工、学科分立的“铁笼”,越来越容易被效率支配而变得倾向于适应现世。倡导“新文科”,可以成为中国本科教育回归“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初心的契机,努力创造马克思所说的“属人的世界”。
社会科学处处长姚毓春教授对本次论坛的发言作了总结。姚毓春教授指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讲话精神作为开展新文科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纲领。开展新文科建设要关注三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是文科发展如何回应国际化的问题;第二是文科如何确定文化自信的问题;第三是要关注技术手段对我们文科传统研究范式的冲击。吉林大学在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中,要关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新文科的跨学科本科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启发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养成“品判性思维”。
随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芳菲教授、教务处迟晶老师、外国语学院王峰副教授、考古学院张全超教授、文学院宁欣副教授等参会老师也就论坛主题分享了他们开展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指出了目前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