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研究》202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史海波,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埃及史、世界古代史学史。
文章概要
雕像、浮雕和墓室壁画是古埃及王室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新王国至后王朝时期各类王室纪念物可以发现,其中的王室成员形象和王名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虽然因年深日久,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地震、风化和水沁等自然因素影响,但总体看来,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破损痕迹分布零散,缺乏规律。而部分纪念物破损处出现凿击、打磨或篡改等痕迹,并且呈现出相似的规律,说明存在蓄意破坏的情况。因此,文章以雕像、浮雕和墓室壁画等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整体性、互动性与长时段角度,总结新王国至后王朝时期埃及王室人物形象和王名破坏的规律,剖析破坏行为背后的宗教与政治目的,及其对埃及文明发展和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王国至后王朝时期的王室成员纪念物受损案例发现,虽然本土法老与努比亚、亚述和波斯等外族政权对于王室纪念物的破坏方式存在差别,但在破坏位置的选择上呈现相似性和规律性。首先,王室人物形象被损坏的主要区域是鼻子和嘴唇,头部整体和四肢也是损毁的高发区域,另有少许眼睛和耳朵等部位受损的案例。其次,法老头部的圣蛇饰物、假胡须和尼美斯头巾等标志也普遍遭到蓄意损毁。最后,法老的王名与部分王室成员的名字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除直接磨损外,部分纪念物中的王名还存在被篡改的痕迹。
文章对破坏活动的巫术性质与动机进行了细致探研,指出破坏规律的产生源于古埃及人对形象和名字的独特认知。通过系统梳理针对形象和铭文所设计的“活化”与“失活”仪式,结合不同时期的葬仪文本,文章阐明纪念物对于古埃及王室成员的重要性。具体而言,纪念物作为死者在现实世界的代替物,能够承载“卡”、“巴”和名字等古埃及信仰中人们赖以生存的多种元素,并通过形象不同身体部位的相应功能维持这些元素的存续状态,从而确保死者在来世继续存在。而在现实中,法老也经常将雕像等纪念物作为彰显权力的工具甚至是自己的替身。因此,古埃及王室人物雕像、浮雕和墓室壁画所承载的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它们和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紧密相连,在古埃及人看来,相关破坏行为可以阻碍纪念物所指本体的来世存续,也可能伤害纪念物所代表的现实本体。
文章深入剖析了破坏行为的政治目的,并指出埃及本土法老和外族统治者所发起的破坏活动通常具有降低或否认他人统治合法性的目的。同时,文章创新性地指出破坏行为中所包含的宣传和展示目的,其重要表现是对王室人物形象和王名的选择性破坏。首先,个别王名和部分用以标识身份的元素在各时期的破坏活动中得以保留,说明破坏者意图将受损对象展现在公众视野,以达到最佳展示和宣传效果。其次,部分统治者通过篡改王名的方式令纪念物不再归属于原始拥有者,在不损毁形象的前提下,增加自己占有的纪念物数量并排斥其他王位竞争者,进而令双方统治合法性此消彼长。最后,当亚述和波斯等近东帝国预感埃及出现反叛意图时,往往通过损毁和劫掠的方式破坏本土王室纪念物,向埃及社会宣告他们对埃及的控制权与支配权,同时展示帝王战绩,震慑潜在反抗势力,以便继续对埃及实施控制和掠夺。
文章在结语部分详述了破坏活动对古埃及人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以及埃及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扩展了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等理论的应用范围,为古代埃及的雕像、图像与铭文破坏的相关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古代埃及王室纪念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