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于天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章概要
当前,人工智能因其类似于人的智慧能力,逐渐呈现出对人类劳动者全面替代的可能性。有观点认为,这不仅是对人类劳动主体性的挑战,更试图通过否定劳动创造价值,挑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事实上,人工智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果,虽然在某些领域可替代人类完成具体生产,但无法从根本上取代人类,更不能彻底消解抽象劳动,改变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所谓人工智能证伪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是对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的忽视,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混淆,以及对人工智能生产主体身份的错误解读,更是对人工智能原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片面认识的结果。因此,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应坚持并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应运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对时代变化,回应时代问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
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核。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然而,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一些观点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已不再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并就此指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原则的观点遵循了两条相互递进的思路:第一,在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从体力和脑力两方面所展现出的绝对优势,使其不断替代人类劳动者,试图彻底霸占生产主体地位,这种局面并非突然形成的,而是自工场手工业以来机器在不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量的积累所形成的质的变化。第二,在人工智能可能彻底替代人类劳动独立从事生产之后,将由改变价值创造主体这一前提出发,改变价值形成过程与分配过程,否定“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彻底瓦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假设人工智能的出现真的可以颠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那么其后果就不仅是人对于资本这个“自动的物神”的狂热崇拜,更使人本身陷入一种“过剩”“多余”“无用”的境地。
事实上,即便人工智能再智能化,它本身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和结果,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类劳动。人类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脑力劳动的地位更加重要和突出。人工智能不能成为独立的劳动主体,更没有颠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首先,人工智能并未使人类劳动彻底“离场”。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使人类劳动彻底“离场”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一是对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的忽视,二是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混淆,三是对人工智能生产主体身份的错误认识。其次,人工智能不能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可以凭借其固定资本的属性加速价值形成、加剧资本剥削。在未来社会,通用人工智能出现,但只要其生产研发仍然依赖人类劳动,它也无法彻底代替人类。在整个社会内部都不存在从事生产的人类劳动这种极端假设的情况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的生产主体性,但不能替代人类的消费主体性,也不能替代人类的自由自觉劳动。反而将在深层次上瓦解商品经济,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崩溃。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不是固化的、僵死的理论,而是伴随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这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还体现在对资本剥削愈发隐匿化、复杂化、多样化的清醒预见。在面对时代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深化发展时代化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对生产性劳动范畴、科技人员的劳动贡献、价值创造过程以及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认识,并发掘其时代意义。对于这一理论的坚持与时代化运用,既可以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形态、新特征,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更能够在面对人工智能挑战时正确处理、良性发展人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