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吉林大学理论思维讲习班五期、理论思维育成班在匡亚明楼第三会议室举办主题研讨会,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匡亚明学者”杰出教授蔡莉,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鲍锋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商学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崔宏静主持。学员们围绕蔡莉教授上次布置的问题“你所面临的学科范式变革的挑战或科学研究的困惑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从自身科研教学工作出发,并结合所属学科特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东北亚学院副教授郑国强认为,数字技术下经济学学科范式面临研究对象、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革新挑战,而新方法并未带来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兴盛提出,面对科研困惑,应坚持阅读、思考,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沟通。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孙琦玉指出,外语教育的新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袁立国认为,当代哲学面临专业化困境与商业化迷失,一方面,哲学的专业化削弱了影响力;另一方面,商业营销使哲学丧失了思想的严肃性和批判性。商学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崔宏静提出,青年学者要站在一个更为宽阔的视域下,看到研究问题的全貌,对问题给出更为综合性的考量和更具可行性的建议。法学院教授李晓倩指出,数字法学推动了法学研究从传统的法律规范研究向数字法律规范研究转型,这种转型涉及法律规范的内容、表达方式、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变革。体育学院副教授祖雅桐认为,数字技术能更好地建立对人类情绪、生理、行为的实时感知与反馈,有利于建立以个体为单位的群体画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凤文竹提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应引入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

蔡莉教授对每位学员的发言逐一做了细致点评和真挚回应,肯定了学员们结合个人研究领域对于学科范式变革挑战、科学研究困惑的不同理解。她强调,青年教师仍处于学术起步阶段,要主动拥抱新时代、新技术,从中总结提炼出新方法、新理念,进而开展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研究。蔡莉教授从经济学、哲学、语言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阐释了在不同学术领域中如何有效应对学科范式变革的挑战。最后,她指出,青年教师要用心思考学科存在的根基与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做好本学科专业化、精细化研究的前提下,强化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激发创新潜能。
截至目前,理论思维讲习班五期、理论思维育成班已经进行了4次授课、4次学术研讨,为学员搭建了优质学术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以期进一步提升理论思维,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学术影响力强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