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榕成果《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自体与“历史先验”:康德与索恩-雷特尔的复合性关联》发表

日期:2024-03-28 点击数: 来源:

日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榕在《哲学研究》2024年第2期发表题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物自体与“历史先验”:康德与索恩-雷特尔的复合性关联》的文章。该文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阐释康德的“物自体”,认为自在的“物自体”是科学的对象,哲学在认识上的任务是探求关乎价值的现实的总体性。“物自体”作为主体的客观性边界,是历史地构成的,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

文章认为,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而言,物自体仍然是一个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任务是探求理论和实践的特定的历史关系,而考察物自体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含义转化恰恰为此奠定了基础。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所以物自体的实在性首先指向作为社会总体的现实性,但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观念论中。马克思曾尝试解密物自体,并将“实践理性的优先性”转换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章指出,索恩-雷特尔通过阐发“现实抽象”,丰富了该论断的内涵,表明认识的基础不是先验主体的综合,而是由商品交换作为社会构序功能而形成的社会综合,后者在最普遍的意义上被称为“历史先验”。然而,用“历史先验”取代“社会存在”,虽然推进了马克思对物自体的“解密”,却忽略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指明的历史特殊性,反而回到了康德先验哲学的语境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