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r\n
\r\n
\r\n
\r\n
\r\n
关于转发近期部分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的通知
\r\n
\r\n
校内文科各单位:
\r\n
近期,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学术会议”栏发布了一些学术会议征文通知,为方便教师了解相关学术会议信息,现把部分学术会议征文通知转发如下,请各单位自行组织安排。同时,请各单位科研秘书把浏览关注教育部人文社科网(http://www.sinoss.net/)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及时为本单位教师提供相关科研信息。
\r\n
\r\n
◆学术会议之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公告
\r\n
为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探讨未来进一步推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推进中国的汇率制度的改革做出贡献,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杂志定于2008年11月28日-30日在上海共同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金融学科领域的前辈大家和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为使相关讨论更加广泛、充分、深入和富于成效,现特向海内外学界同仁征文,欢迎广大学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应征论文将通过评审程序确定是否入选,入选论文作者将被邀与会。
\r\n
本次会议的主要事项如下:
\r\n
一、会议名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r\n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2008年11月28日-30日 中国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r\n
三、会议主题:
\r\n
(1)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沿革及其评价
\r\n
(2) 人民币最优汇率制度的选择
\r\n
(3) 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
\r\n
(4) 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r\n
(5) 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
\r\n
(6)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金融账户开放
\r\n
(7)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政策
\r\n
(8)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r\n
(9) 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r\n
(10) 人民币汇率与东亚货币合作
\r\n
(11) 其他与本会议主题相关的议题
\r\n
四、会议规模及会议人数:
\r\n
会议规模约80人左右。
\r\n
五、会议工作语言:汉语、英语
\r\n
六、提交论文方式:
\r\n
1、参会论文需为具有学术性、前瞻性,并在国内外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
\r\n
2、论文以中文或英文的Word文档方式提交,其中应包括:
\r\n
(1)首页: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及职务、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及电话);
\r\n
(2)次页: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5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r\n
(3)正文,以10000字左右为宜;
\r\n
(4)参考文献。
\r\n
3、有意参加本次研讨会者请提交论文,经专家评审后,将发送正式参会邀请函;
\r\n
4、论文应为作者原创(文责自负),录用与否均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r\n
5、征稿截止日期和提交方式: 2008年10月20日,请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至:jinhf@mail.shufe.edu.cn,同时发给yiqiao71@mail.shufe.edu.cn并请在主题上注明“人民币汇率制度会议征文”。
\r\n
六、会议日程安排:
\r\n
2008年11月28日,报到
11月29日,开幕式、主题演讲研讨会, 每人演讲时间20-30分钟。
11月30日,研讨会、闭幕式。
\r\n
七、其他:
\r\n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议费,膳食由会务组提供,除特邀嘉宾外,其他与会者住宿费、交通费自理。
\r\n
八、研讨会会务组联系方式:
\r\n
周建芳、谌卫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电话:021-65904150,021-65903886电话(传真):021-65103925。
\r\n
\r\n
◆学术会议之二: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句子功能”国际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
\r\n
汉语语法专题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学术活动,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第五届研讨会定于2009年10月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句子功能”。所谓句子功能,包括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否定、虚拟以及其他跟句子相关的功能范畴。欢迎海内外学者就此范围内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交论文,参加会议。本届研讨会继续采取公开征稿和匿名审稿的方式进行。有意与会的学者请在2009年5月1日前通过电邮EMAIL提交一页的中文论文摘要。并列明作者姓名、工作或学习单位以及电邮地址,发姚双云老师信箱:ysy@mail.ccnu.edu.cn。主办单位经匿名评审后将于2009年7月1日前给入选作者发出正式的会议邀请信。
\r\n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