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成果评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成果评奖 > 正文

关于申报司法部2005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的通知

日期:2005-12-13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校内文科各有关单位:\r\n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于近日发布了《司法部关于受理申报2005年度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的公告》,对司法部2005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做出了安排。为便于我校教师申报该奖,社科处统一组织我校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r\n一、奖项设立及奖励标准\r\n1、根据《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司法部设立部级法学科研成果与法学教材奖。本次奖励分两类奖:法学教材奖、法学科研成果奖。两项奖各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四个奖项等级。 \r\n2、奖励数额及奖励金额:\r\n(1)法学教材奖:一等奖10项,每项奖金10000元;二等奖20项,每项奖金5000元;三等奖30项,每项奖金2000元;优秀作品奖15项,每项奖金1000元。\r\n (2)法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0项,每项奖金10000元;二等奖20项,每项奖金5000元;三等奖30项,每项奖金2000元;优秀作品奖15项,每项奖金1000元。\r\n二、评奖原则\r\n (一)获奖成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宗旨,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思想观点正确、积极、先进。 \r\n (二)法学教材获奖成果体例应严谨、规范,内容科学、先进,理论深度恰当、合理。\r\n (三)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获奖成果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性,能够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应用研究获奖成果应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对解决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实践问题有所突破,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和方案,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r\n(四)观点系统、完整,论证充分,资料准确、翔实,文风端正。\r\n三、申报受理范围\r\n1、申报人范围:全国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法学类社团、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中符合条件者均可申报。\r\n 2、成果出版、发表期限:2002年4月1日-2005年11月30日期间内公开出版、发表的成果;因特殊原因不能公开出版、发表的,需提交有关部门的应用类研究成果(正式文本)。\r\n3、评奖种类:法学教材奖(高等院校)、法学科研成果奖。\r\n4、申报人可根据成果内容选择适合的种类申报,届时将组织专家评审。\r\n四、申报条件 \r\n㈠申报人资格\r\n1、申报人必须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宗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r\n 2、申报人必须是上述申报单位中在编的从事法学教育、法律实务与法学理论研究工作者。\r\n3、申报人只能申报一项成果。 \r\n4、合作研究的成果以第一署名人名义申报。 \r\n㈡申报成果要求 \r\n1、成果形式:教材、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研究咨询报告、论文、音像、软件等均可申报。 \r\n2、多卷本著作应视为一部著作整体申报,如著作没有完整出齐,不能申报。 \r\n3、每部都有独立主题的丛书不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整体申报,应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r\n 4、个人文集可作为著作类成果申报,但必须具有主题书名。多卷本文集,如每部主题书名不同,可选择其中之一申报。 \r\n 5、多人撰写的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类成果申报,应以每篇论文单独申报。 \r\n 6、在同一刊物连续多期刊登的论文,应作为一篇论文单独申报。 \r\n 7、计算机软件、研究咨询报告,如公开出版或发表,可直接申报;如不宜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成果,则必须附采用单位的证明材料,证明其对法治实务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或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 \r\n8、音像类研究成果必须正式公开出版发行,方可申报。 \r\n9、已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的成果,不再重复申报。 \r\n10、在国外出版、发表无中文翻译的成果不能申报。 \r\n五、评审程序 \r\n(一)申报成果初审\r\n 1、申报材料初审由申报单位及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评奖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奖办公室)负责。 \r\n 申报单位按照《公告》的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r\n(1)成果的思想观点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倾向者。\r\n(2)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弄虚作假者。 \r\n(3)著作权属存在争议者。\r\n(4)成果第一署名人未提出申报者。 \r\n(5)其它不符合本《公告》要求的成果。 \r\n 评奖办公室在各申报单位审核推荐的基础上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申报要求的将不予参加下一阶段评审;在评审过程中如发现与本《公告》不符的,随时取消参评资格。 \r\n 2、专家通讯评审:由司法部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通讯评审。 \r\n 3、专家会议复审:由评奖办公室组织专家开展同行复议。专家会议评审采取集体评议和无记名差额投票方式产生获奖结果。 \r\n 4、获奖成果公开异议:由评奖办公室在《法制日报》、《中国司法》、中国司法科研信息网、中国普法网等媒体发布公告,将获奖结果公开异议,异议期为一个月。 \r\n 5、异议期满,对无争议的获奖成果正式公布、颁奖。 \r\n六、申报要求\r\n (一)《申请评审书》\r\n 1、申报人须填写《司法部部级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评审书》),《评审书》可点击附件处下载。 \r\n2、《评审书》用A4纸打印,一式7份(其中含原件1份)、用word软件录入的数据软盘1份。\r\n3、发送《评审书》电子版至司法部(E-mail:sfky@lawstudy.gov.cn),社科处(E-mail:xiaomeng@jlu.edu.cn)。\r\n (二)申报成果 \r\n 1、教材、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等著作类成果一式4份(套)。 \r\n 2、论文和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一式7份,统一装订在《申请评审书》之后,包括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全文、公开发表的期刊封面、目录页复印件;如申报的论文属于论文集或个人文集的其中之一,须将该论文集或个人文集的封面和版权页、论文全文一起复印上报。\r\n 不宜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咨询报告须同时附采纳单位的证明材料。\r\n 论文和研究报告类成果,须将全文作为附件随《申请评审书》一起录入数据软盘并发送电子邮件,以便通讯评审使用。\r\n 3、音像、软件类成果除报送成果原件一式4份外,须同时报送与之相关的文字材料、设计方案等。 \r\n 4、申报的成果无论是否获奖,所有申报材料将不予退还。 \r\n(三)受理申报时间\r\n 2005年12月13日开始,2005年12月27日截止,逾期不予受理。\r\n\r\n联系人: 张晓萌 张倩\r\n联系电话: 5167056 \r\n电子邮件地址:xiaomeng@jlu.edu.cn \r\n\r\n附件: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申请评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