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1946年1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职为教授,199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首位特聘访问教授,2001年任吉林省高等教育首批特聘教授,2009年被聘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哲学学科团队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哲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孙正聿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已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超越意识》、《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思想中的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孙正聿讲演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等学术专著,并出版了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刊载13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篇。2001年、2005年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995年、1998年、2006年三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2009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2012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代表作《哲学通论》作为“20世纪经典”收入《中国文库》,《思想中的时代》收入首批《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收入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其中包括:一、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即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变革人们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从而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实践活动;二、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为人们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提供世界观意义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本体”永远是作为中介而自我扬弃的;三、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既不是以“表述”的方式陈述时代的经验状况,也不是以“表达”的方式传递人们对时代的情感意愿,而是以“表征”的方式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表征”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四、辩证法理论是关于思想的具体的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的内涵逻辑,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以《资本论》为标志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把寻求“世界何以可能”的哲学变革为“解放何以可能”的哲学;六、以哲学方式面向现实,需要“时代精神主题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使哲学真正成为“思想中的时代”。
孙正聿教授长期担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以“大气、正气、勇气”的基本理念力图把国家重点学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成优秀的学术团队,把国家级教学团队吉林大学哲学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成优秀的教学团队。自2006年担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以来,创办《中国哲学教育通讯》,撰写《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哲学卷》,推进了我国高校的哲学教育改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和《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发表近百篇关于孙正聿教授及其研究成果的报道和文章。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年被评选为“吉林骄傲”人物,2010年获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