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研究》2024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立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文章概要
作为组织体系管理的重要方式,“合署办公”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之中,它能够有效整合承载着共同治理任务的组织资源,协调不同组织体系的职能,形成组织合力。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合署办公”不仅存在于国家行政机构内部,而且还发生在执政党的机构和国家机构之间,塑造出“党政合署办公”这一中国特色的政治现象。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党的机构与国家机构以组织整合的形式共同参与治理的现象越来越频繁,最常见的形式就包括党政合署办公。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聚焦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了统筹设置党政机构的改革思路,这极大促进了党政合署办公的发展。“党政合署办公”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党政机构,因工作属性和职能(职责) 高度相近或联系密切而集中在一起办公,利用机构间的协调、互动以实现机构间的有机整合、精简高效,对外保留现有机构的牌子,对内实行一套管理制度,在一套班子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履行现有的各项职能的机构组织形态。实际上,在中国政治实践中,党政合署办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有机统一的具体表现,它整合了职能相近的党政组织机构,是一种具有“党政复合”属性的新型组织形态。
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现象,党政合署办公的实践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监督领域就积极推行党的纪检部门和政府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政党现代化转型催生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调整与优化的现实需求,党政合署办公逐步成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之后,党政关系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淡化了以往过于强调党政职能分开的问题。这一时期,职责相近的党政机构实施“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合署办公模式获得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机构改革的突出特征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2018 年2 月,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将党政合署办公置于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党政合署办公的实践探索出现新的特征。一是党政合署办公的适用领域和区域都有所扩大。二是各地探索党政合署办公时越来越注重地方治理任务的特殊性,突出党政合署办公的地方特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政合署办公的演进历程可以得知,党政合署办公改革具有鲜明的政党统领特征。也就是说,党政合署办公的时空变迁不是被动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精神主动优化党政关系、推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