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我校获得立项公示4项,居全国高校第13位。其中,两项项目首席专家张丛皞、贾玉娇均为吉林大学理论思维讲习班一期学员。2022年12月8日上午,讲习班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张丛皞、贾玉娇做主题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出席研讨会并发言,讲习班一、二、三期部分学员及社会科学研究院党支部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学习与交流。研讨会由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毓春主持。
张丛皞围绕确立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分享了申报感受。他总结获立重大项目的四点经验:一是要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在参与、主持的项目中,不断积累一手资料,提炼问题意识,形成研究纲要,开辟出能够支撑重大项目的研究领域;二是要提出具有热点性、前沿性的项目选题。理论思维讲习班导师孙正聿先生在授课时曾经指出“一切重要的理论问题都来自于重要的现实问题,一切现实问题都付之于理论问题”,这对项目申报具有指导性意义;三是要掌握重大项目遴选的基本规则。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具有一套完整的机制,要熟悉选题环节,推动选题立项;四是要提前准备着手论证。做好预备工作,合理安排团队结构,反复打磨项目申报书,力求完美。
贾玉娇报告的题目为“咬定青山不放松 项目立根坚持中”。今年是贾玉娇第四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过往的经历并没有动摇她申报的决心,反而收获了更多的经验。她分享到,要正确认识国家项目的定位,选题要充分彰显时代性,反映当今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要选择新颖巧妙的理论切入点,避免人云亦云的平庸阐述,核心问题要确切、醒目、明了。一个好的课题要有吸引力、要能引起共鸣、要让人眼前一亮,并有可研性,主要体现在创新上,有了创新才能引起评委的共鸣,激发评委的思考兴趣。她表示,通过理论思维讲习班的学习,切实提高了理论思维,学员之间的交流研讨,打破了学科壁垒,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两位学者的报告内容详实、干货满满,令人受益匪浅,意犹未尽。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在不同的视角下,结合自己的项目申报经验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气氛热烈且活跃。
蔡立东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申报项目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对学术规划的能力。在项目的牵引下,制定科研时间表、路线图,不断明晰发展目标,最终完成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个过程既会有科研瓶颈期的困惑,也会有灵感瞬间爆发的幸运。但无论是绝境还是坦途,都要做到三点“坚持”。一是要坚持学术自信。国家级项目申报不是简单的工作,要勇于尝试,不言放弃,在一次次的申报过程中,逐渐清晰自我,提高学术认同,收获科研经验。二是要坚持学术主体性。要用“学术焦虑”取代“项目焦虑”,项目仅仅是结果,要长期凝视一个对象、一个场景,进行学术领域的选择并积淀丰富的理论资源,培育自我学术概念,展示自我学术形象,进而确立主体性、原创性的研究。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具有思想性,也需要很好地呈现形式,“无本则见于世者,乃为虚文,无文则存乎心者,乃为虚念”,零散的观点和想法只成为“虚文”和“虚念”。学术研究要有靶子、有灵魂、有骨架、有血肉、有容颜,申报项目亦是如此。
蔡立东表示,理论思维讲习班作为青年学者成长的载体,学校将持续做好讲习班建设工作,开展更多深入学习、广泛交流的学术活动,为国家培育科研能力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新人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