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 “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的中国模式”开题论证会召开

日期:2022-12-25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12月23日上午,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的中国模式”开题论证会以线上会议方式召开。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校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毓春教授主持。

韩喜平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云端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韩喜平指出,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不断深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融合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从生产关系到生活方式、从行为模式到思想观念、从经济业态到制度规制的全方位深度变革。这必然会给法学理论和规则制度带来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塑造中国在线诉讼模式和理论探索,是重大的时代课题。韩喜平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提出宝贵意见,并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力支持,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何志鹏回顾了吉林大学诉讼法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以谢登科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创新团队予以高度肯定。他强调,项目研究应从实践出发,关注实践、注重实践,把理论嫁接在实践之上,才能够研究出真理论、好理论,才能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领作用。

开题论证和学术研讨环节由吉林大学法学院闵春雷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谢登科教授介绍了“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的中国模式”创新项目的团队组成、前期基础、项目设计论证框架与可行性分析等。谢登科指出,在线诉讼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结合,是司法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对在线诉讼制度运行的程序研究较多,但对数字正义理论研究稍显薄弱。项目旨在以在线诉讼为基点,澄清实践认识误区。完善在线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保障,提炼数字正义理论,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模式。

与会专家对谢登科教授介绍的项目内容和推进情况进行了系统讨论,对项目研究的整体设计予以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这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四川大学左卫民教授从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问题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他认为,目前我国学界围绕在线诉讼的研究系统性不够。他指出,本次项目研究应当聚焦在线诉讼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厘清线下诉讼与在线诉讼的本质差异,并在传统诉讼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华东政法大学马长山教授认为,项目研究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支撑。“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的中国模式”选题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实践性、学术性。他指出,项目研究可以突破学科边界,在多学科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实践,构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模式。他强调,在数字法学或司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改造最彻底、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对诉讼程序与流程机制的打造,建议以诉讼程序为切入口,以小见大,取得突破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孙远教授从基本权利理论出发对项目研究提出完善建议。孙远教授认为,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的理论维度不同,应当注意项目研究路径的设计规划,把握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他指出,在积极推动智慧司法实务改革中,需要对现实困境及潜在风险予以关注,个别司法工作人员容易忽视对当事人程序利益的保护,导致对被追诉人权利保障不到位。重庆大学法学院自正法副教授认为项目团队人员构成科学合理、科研成果丰硕,项目前期调研扎实,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他指出,项目研究应结合诉讼运行实践,对数字正义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与提炼;关注在线诉讼审理模式中的具体困境,完善当事人的权利保障;思考在智慧司法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公众接受度、满意度,真正做到惠民便民。

项目团队成员孙良国教授、侯学宾教授、杨波教授、张兴美副教授依次从民商法学、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的角度,围绕项目设计路径、研究重点等方面提出学科建议,针对论证方式和论证视角展开讨论,表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如何面向中国实践、提炼中国问题、总结中国模式。

最后,谢登科教授代表项目团队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表示专家学者们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开阔了项目团队的研究思路,启发了后续研究方法和路径选择,项目团队将在接下来课题推进中吸纳诸位的宝贵意见,进行理论提炼和精细化研究,做好理论继承与创新,为在线诉讼与数字正义的中国模式高质量发展贡献智识力量。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