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在《文艺研究》2023年第7期发表文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新文学主题的再理解》。
文章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为经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导、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适合人类多样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文化理论体系,有着层级性、时代性、内外融合的逻辑系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外,“在阶级解放、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同样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思想启蒙主张,也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文章还指出,归根结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文化观和世界观,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和人类意识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提出中国特色,目的是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给世界提供解决全人类问题的途径,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文明形态。由此,有必要重新讨论“五四”时期主张“爱与美”抑或“爱的哲学”的文学的价值。这种“爱与美”的文学的伦理基础是人类的宽容、悲悯意识,其哲学是社会改造的原初动力和最终追求。
文章最后提出,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要将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融合,对此,中国文学在主题建构上应该加强国际题材文学创作,表达世界主题或人类主题。新时代中国文学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世界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引导世界文学的发展。
该成果为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中国文化融合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