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社科处举办科研工作系列名家讲座第三场——邀请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宋冬林教授做报告(附:报告录音整理稿)

日期:2003-02-25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2003年1月6日, 在我校文科教师正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之际,社科处邀请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宋冬林教授在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的报告。\r\n 宋冬林教授是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历任国家、教育部“九五”、“十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报告中宋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经验,围绕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论证课题、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等问题详细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立题意义;第二,时代发展与研究视觉转换和研究方式创新;第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四个条件;第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项目申报。\r\n 本次报告是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系列名家讲座的第三场,我校文科各院系部分教师、我校文科青年骨干教师以及慕名而来的学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社科处刘桂云处长主持。\r\n\r\n宋冬林教授报告录音整理稿:\r\n\r\n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r\n (根据宋冬林教授报告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r\n\r\n首先感谢社科处给我一个机会和大家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在报告厅做这种性质的报告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上来的时候感觉有点诚慌诚恐,原因有三:第一,和正聿老师和王先生相比,我绝对算不上名家,而且上述两位老师已经给大家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我担心怕讲得不好辜负了大家过高的期望;第二,我认为,每个人在做课题研究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风格,我所讲的东西是我自己在从事课题研究,包括项目评审中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未必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因为大家有多样化的需求,我讲的只是个人的体会;第三,课题的申报有自己的规律,今天我所讲的主要还是从科研、研究的角度去引申,具体的内容还要根据当时给大家的课题指南,我今天所讲的东西,仅供参考。\r\n因为我是搞经济学的,经济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不一样,科学本身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科学我把它叫做“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有它不同的语言的体系,而不同体系的要素就是概念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我认为有很大差别,但是作为科学它们又是相通的,包括我们怎样去研究问题,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界定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具有相通性的,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更多的东西是与我的专业相联系的,但对从事其他学科科学研究的同志来说也有一定的意义。那么,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r\n围绕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我想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立题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时代发展与研究视角转换和研究方式创新”;第三个问题,简单说一下“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条件”,我们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具备哪些资质和素质;第四个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五个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以及各级社科基金申报”,从一定意义上讲,前四个问题是铺垫,后一个问题是主题,但由于铺垫我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讲比主题更重大,所以我把比例往前四个问题倾斜。通过给大家介绍我准备讲的五个问题,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从时代背景引出今天要讲的话题”,这首先就是一个问题,依我看,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时代、和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进行深入的、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发展有所了解,所以我总结这么几句话,“触摸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趋势,站在学科前沿,直面改革实践”,这就是为什么要从时代发展引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样一个话题。那么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从时代发展引出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的问题,因为时代发展需要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需要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r\n大家前一段时间也学习过十六大报告,有人做过统计,十六大报告中讲“新”的地方有90处之多,报告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那么很显然,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理论指导飞速发展的实践,而这些恰好需要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第三个相关的课题是“为什么要从研究方式和方法创新引出课题申报”,这个我觉得没有必要做更多的解释,很显然,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最终还要落脚在课题研究上。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我们课题申报以外,还有课题研究和课题研究所得出的成果,为什么要把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创新体现在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当中,我有三个问题来解释,前面加了铺垫,最后才引出社科基金的申报。\r\n第一个问题“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前景与立题的意义”\r\n大凡我们国内的学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或申报各类社科项目课题的时候,通常要考虑立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我们确立课题的意义。说到立题,我认为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二是重大实践问题;三是一般理论与实践问题。而这三类问题,一般我们在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过程当中,在它的指南当中,非常明确地标定了这些问题,比方说重大课题都加星号。社科基金为了更快、更迅速地满足各级政府对改革开放实践的需求,又增加了重大招标课题。再就是所谓一般课题,一般课题就是指一般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无论它是哪一种性质的课题,依我看,它所涉及的问题多半都是理论的难点问题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去年社科基金拿出很多钱,比前年增加了一大块,所以,能立上项目的本身就说明,这些项目不是理论上急需我们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理论问题,那么就是实践中急需要回答的热点问题。进一步看,上述几个方面都和时代相关,我们说和时代相关指的是,要么这些问题是时代更替中遗留的老问题,要么就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有些问题我们的实践没有解决,大家知道,十六大报告当中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十四大、十五大报告没有解决,遗留给十六大的问题,这是随着发展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前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比方说,我们在理论经济学讲的分配问题,分配的问题已经经过几百年学者们的争论、发展,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理论说它有把握把这个问题完全解决。再有一些,由于新的形势的发展,出现一些我们原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比方说前一段时间,我们立的题“关于知识经济的问题”,知识经济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另外,像管理学我们立的课题当中,比方说“跨文化沟通问题”,“跨文化沟通问题”原来在经济全球化之前的时候,当时就没有意识到,随着发展,这些问题逐渐提了出来。换句话说,既然它们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那么就是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反过来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又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地审视和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研究的课题,给出的课题指南基本上都是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给予回答的问题,这对我们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是需求;另一方面,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同志,你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去高屋建瓴地审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原来有句话,叫做“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其实,我认为更现实的、尤其是对从事经济研究的人来说,首先一个问题是要比较客观地描述这个世界,刻画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我认为像我们大多数的同志,还没有具备通过你的某一种理论去改造世界。\r\n关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有如下表述,我觉得这个表述非常简洁,而且点明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十六大报告是这么讲的:“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觉得这段话把我们时代的特征描述得非常全面。\r\n根据十六大报告的上述论断,我们可以总结这么几个方面,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特征是:\r\n1.经济全球化。我们有些老师到国外去过的都知道,国外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全球化,从词汇上讲,“Globalization”已经大量地在国外学校中经常见到。尤其是在管理学的课程,有关经济全球化课题已经非常明显地渗透到不同领域的课程中,像刚才我说的“跨文化沟通问题”。我们现在提出所谓“MBA国际化问题”,“MBA国际化问题”就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那么,关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大概是从“八五”、“九五”连续几年的社科基金项目都有类似的课题,当然这个问题在国内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化”,这是我们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但是我听说法学现在提出一类很新的课题,叫做“法律全球化”,其实,有了经济的全球化,我觉得很自然地就会引出法律的全球化,因为大家知道,所谓WTO即世贸规则,规则是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所有相关的WTO成员国都要按WTO的规则去行事,这本身就说明法律上也有全球化的问题。这有很多种说法,变成“地球村”,各种经济关系的往来非常密切。只要看到我们国家的今天,就能想像的到我们国家十年前的时候,大家知道,今年我们国家的GDP增长接近8%,这8%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我们的对外开放。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的预测部门当时给出的数据是7%左右,当时我们之所以不太乐观预测今年的GDP的增长,就是因为当年年初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势非常疲软,是通过这个来判断我们今年的走势。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年终岁尾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一些领导出来讲话的时候,就讲了几个意想不到,其中一个意想不到就是“没有想到今年世界经济的恢复速度会那么快”。现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和它周边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全世界的资本市场一天24小时在运转,当纽约股票市场闭市的时候,欧洲和亚洲的市场开始开市,全世界上万亿的游资一天24时之内都在不断地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国家今年的GDP对外的依存度应该接近30%,换句话说,国际市场对我们国家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接近30%,尤其在沿海的发达地区。大家看到最明显的是,最近伊拉克要打仗,马上油价上涨,一个是伊拉克要打仗、一个是委内瑞拉罢工,当天我们的油价就涨上去了,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政府采取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你想对你的国家经济进行有序调整的话,就不能不考虑到周边国家的发展,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每年定期的时候,都有一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叫“发达国家俱乐部”,现在又加一个俄罗斯,俄罗斯是列席会议的。他们研究的就是当一个国家的汇率、货币政策或这个国家的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在二、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研究世界经济和国际法的同志对这都能有所了解。搞经济学的同志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写了“International Balance” 、《国际收支平衡》这本书,就是讲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变化会引起另外一国的汇率变化。\r\n2.世界多极化。这是研究政治学的同志最感兴趣的,现在除了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美国这一极对应的,还有其他的各极,世界多极化本身就反映了政治关系日趋复杂,各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r\n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恐怕谁也没有想过,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多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IT技术的发展,这不可想象。我们原来大家都认为,我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我是研究人文科学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我认为这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至少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从事管理学研究、从事法学研究的同志,应该能非常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变化。比如说一项新的技术的研发,很快就可能改变这项技术所处的产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会打乱整个产业布局。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个我没有经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我看过这方面的材料,比方说大家都知道的电子商务,这是IBM公司一开始搞的一个创意,即怎么能把IBM公司的设备、计算机更好地推销?有一个专家提出所谓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概念,那么我认为,IBM当时提出这个概念,没有想到后来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我们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即便我们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也不能不要考虑这种变化对我们所研究问题的这种影响。所以,去年我们在评国家“十五”教材的时候,当时我和汪波教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我们俩负责工商管理这块,当时,我们把一个教材给了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个教授,这是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博士,他报的选题是什么呢?叫“实验管理学”,当时给他就是因为他把物理学方法应用到管理学当中。\r\n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大家都看到,今年瑞士给我们国家评的综合国力比去年可能又提高了几个位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份量。所以,我们经济学就讲了,下一轮的WTO谈判又要开始了,那么在谈判中我们能争得多少利益,不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我们怎么去争,而是看你的综合国力和你的实力。这个竞争是非常的激烈,包括大家可以看到的,尤其是我们的邻国印度,在科技创新这块,去年的排序印度在中国之前。所以说,综合国力的竞争非常非常的激烈。\r\n前四条我讲的是国外的大的时代环境,国内提出所谓的“小康社会”,把它确定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报告给我们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那么这些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必然会给我们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提出非常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我把它总结为几条:\r\n1.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变得日益复杂,这个复杂体现在几个方面的复杂,一个是经济的复杂性。这一点可能因为在座的有些专家是研究经济预测方面的专家,我在这里班门弄斧,但是有一条是非常肯定的,就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之后,我们能够对我们未来经济预测的难度是越来越大”。有的国外的学者开玩笑说“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就像和上帝掷骰子一样”。不确定、非常的不确定,非常复杂,过去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对经济预测,年初定计划年末能不能完成我估计大体上心里就有谱了,现在就不行,年初定的东西年末就很难说。最近有些专家对我们国家明年的经济增长报有非常乐观的态度,这个东西你是现在看,可能会在今后几个月的不一定哪一天会发生突发的事件,你原来的设想完全变化了。我们讲,历史是历史,历史是不能改的、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如果会有那种情况,会出现什么?大家可以预测,今年的美国经济,因为大家知道“9.11”事件之后美国的经济肯定是一蹶不振,大家没有想到去年年初的时候,美国经济还出奇的好,但是忽然发生了所谓“安龙”丑闻的事件,除了安龙公司,包括世通公司、甚至包括HP公司这样的公司,HP这样的公司大家知道,在美国算是模范的公司,都陆续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打断了美国经济原有的这种景气的轨道,我再设想,如果不会出现“安龙”事件,或者说即便有了“安龙”事件,而恰好不是在这个季度发生的话,那么美国的经济会怎么样?如果美国的经济是那样的话,那么其他的各国的经济又会怎样?我认为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变得非常的复杂,这是经济的复杂性。另外还有政治的复杂性、文化的复杂性等等。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复杂的时期,这是第一个。\r\n2.国内经济运行环境变得日益不确定,这个不确定像刚才我举的例子,一个是,研究经济就必须研究经济的景气循环。我认为,现在的经济循环不是确定的,走势是很难预料的;第二个,产业的分配格局是不确定的;第三个,对企业来说,它周边的经营环境是不确定的。因为这种种的不确定,不在于你自己确不确定,而在于你周围的环境本身是不确定的,即便你这个国家是确定的,当你周边的国家不确定的时候,它将会影响你这个国家的经济正常的循环和发展。\r\n3.变化迅速的世界。每天、每个月、每个季度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当中,尤其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它对产业整合和经济增长影响是有变化的,我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可预料的,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当时发展电信业的时候,我们谁能想到电信业会成为去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火车头。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熊彼特有一句名言叫“创造性的毁灭”,象这种“创造性的毁灭”带来的科技进步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影响,如何估量都不过分。另外一个,就是这种制度的变迁和关系的调整,这个变化也是非常迅速的。一项新的规则出台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对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r\n4.相同的话题与不同的语境。我认为虽然世界在多极化,经济在全球化,但是无论是西方的发达国家,还是象我们这样不那么发达的国家,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比方说,环境保护问题、人权问题以及权力的制约问题,这是全球化的课题,这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大家注意在我们党的报告当中,明确地讲了人权的问题、讲了尊重人权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已经真正开始融入世界,开始真正关心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家可以看到,虽然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但是它又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形成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诠释。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为每年一次的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我们讲的人权的理解、认识和发达国家所讲的人权的理解和认识不一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一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这个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在寻找,可能发达国家也在寻找,能不能我们面临一个共同问题,用共同的一个方式来解决它。\r\n5.相同的语境与不同的初始条件。我们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理解可能还是不一样。因为什么?因为不同地区之间有一个初始条件的不同,大家知道,每一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要出若干个题目是有关如何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像这类题几乎每年都有,但从我们自己的感觉来看,我们在国外进行研究当中,包括我们一些学者在进行比较研究中,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忽略了什么问题?我们忽略了一个初始条件差异的关键问题,初始条件是不一样的,当初始条件不一样时,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我们国家的幅员跟欧洲差不多,你看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和我们的西部地区,乃至我们这样不东不西东北这样一个地区,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理解大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有的同志就会这么讲:发达国家,我们讲经济学会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通过发展重化工业,把整个日本经济带动起来了,六、七十年代韩国借鉴日本模式,韩国工业也搞起来了。有的同志进一步会推论说,如果我们采取那种模式来进行发展的话,我们的工业会发展起来,我认为这个研究的结论一个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考虑到初始条件,在初始条件有差异的情况下,我认为经验是很难借鉴的,现在西方一批主流学者和一大批非主流学者在研究“混沌”问题,把“混沌”这个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运用在经济分析当中。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国外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因为有些初始条件是不能复制的,五十年代有五十年代的情况嘛,如果当时没有朝鲜战争引起的对日本军需物品的巨大需求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日本的发展不一定会这样。这是我的推断,没有实证依据,但这个条件是特定的。所以我们很多政府官员到沿海去学习经验,学完经验到底会怎么样?我前边讲过,条件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而且只要有一个不一样,那么最后的结果都可能不一样。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就是国情和文化的差异。\r\n6.相同的初始条件与不同的突发事件(小概率事件)。可能我们的初始条件是一样的,但可能突然某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那么可能你原来预想的东西就没了。举个例子,我们吉林省提出来要建工业省,十六大报告讲叫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吉林省要建工业省,工业省我们要发展我们的石化工业,因为我们的石化工业过去曾经是我们一个自豪。当时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俄罗斯要通过西伯利亚铺设一个石油管道,从大庆进来。我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石油来源,有这个石油来源来加工我们的石油产品,这个东西想的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最近,小道消息说由于利益集团的关系,有可能俄罗斯不想铺设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到大庆的石油管道了,这是突发事件。据说中国政府还在跟俄罗斯政府在进行交涉。那么,如果这种可能突发事件变成了现实,你原来的那些想法全部作废,就是说相同条件下你还顾及不到这种突发事件。我认为目前的时代发展已经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日趋复杂,由于它的日趋复杂,各种因素都在交互作用,因此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这是我要跟大家说的。从我们国内来看,提出小康社会,上次我给研究生上课时就讲,学习十六大报告有两种方式来学习,一是泛读的方式:泛读的方式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了解十六大报告字面的意义,或者我们讲它的题中之意我们应该了解。那么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同志,我们不仅要体会它的题中之意,而且要去体悟它的言外之意,体会它的言外之意就是在报告的字面当中虽然没有那么去表述,但是应该看到他所提出的在未来的发展变化可能会产生的重大意义。比方说小康社会,我看我们最近报刊、杂志、电视上对小康社会的解释,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就是我们一个家庭有一台车;小康社会就是我们一家三口拥有130平米的住房;小康社会就是我们女同志更多的去更换自己的衣服,这我觉得不是小康社会的题外之意,那如果把它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理解,像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如果从新的社会形态的角度去把握小康社会的话,那它的意义要比我们现在的理解要深刻的多。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制度和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下的“政府的公权”为中心的权力架构向以“市民的私权”为中心的权力架构转换,如果是这种转换的话,你说这种变化有多大?它不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一块的小康社会,而在于拥有的体制、观念、意识和权利,我认为这个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可能对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的影响,可能要比经济方面的影响变化要更大。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你必须要清晰地去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十六大讲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其实这个时代发生变化的本身就给我们的研究,给我们的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例如,现在在国外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模拟,这个做得工作比较多的是美国的圣塔菲研究所,国内大概是由人民大学和咱们商学院的老师在研究,把微观行为、宏观行为通过计算机去模拟,这种技术和思想的提出你如果没有计算机的高度发达,你这个东西根本实现不了,这是时代发展以后给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包括现在国外学者在研究演化经济学方法,演化经济学的方法有经济复杂性的问题,包括我们原来用的经典的这种博奕,现在叫做多方博奕,非线性动力系统“混沌”这些东西发展速度非常快。在2000年的时候,一些欧洲经济学家提出来叫“物理经济学”,用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对经济学进行分析,那么这些东西原来为什么没有啊?我们大凡了解经济学科的同志都知道,在早期经济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是文字描述,后来是微积分的方法,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开始把拓扑学、更抽象的数学手段引进来,到了今天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进来,这个是因为经济科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来创新方法的。\r\n第二个问题“时代发展与研究视角转换和研究方式创新”\r\n先讲一下“时代发展与研究视觉转换”,从社会科学研究史的脉络看,人们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乃至方法都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对此,十六大报告有一个非常好的提法,这个提法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段讲的是党的建设问题,实际上我觉得对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所以我反复跟我的博士生说过,不管你们论文做得水平怎么样,我要求论文做到八股式的论文规范,第一条是问题的提出;第二条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第三条是理论假说或模型;第四条实证;第五条结论。大家看一下,西方的(我不敢说别的学科)经济学的论文,你随便拿一个都这样。为什么?你现在提出的东西是架构在别人前期提出的理论基础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在进行项目审批的时候,原来是没有这一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来第一栏叫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研究的现状,原来不要求申报时填所谓的文献,那么当时大家申报时写的是一些套话,而这些套话我估计在40%-50%报纸中都能够体现出来,“该问题在国内外有广泛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那我要问了,“不少学者”是谁?多少?这个反映出我便不看国内外文献,我也可能写出刚才那段话。后来我们认为这一点体现不出来这个课题本身你究竟了解多少。后来我们就建议,能不能放一个文献,大家知道,像经济学的刊物在国外要发稿子的话,国外的刊物、尤其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刊物,它一个是要看你论文本身得出的结论、你的分析、你的逻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看你的文献综述那块。因为这一块能够体现出来,你对这一问题究竟有多少研究。国外的学者他在探究你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看你对文献的这种把握。你想我是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你要是不去引用法国拉丰的东西,我就很难说你对产业组织结构有研究。所以,这个大家在填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是我要给出文献;另外就是我所给的文献是不是能代表他在这个学科领域的顶尖水平。你给不出来,你很难说明你的创新、你的根据在哪儿。有的时候,有人就讲:本课题拟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人家一看,查查文献,人家已经研究过了,你创新什么呀?另外,这一点我认为这是做科学的一个态度,像米卢讲了踢球要有态度,科研也要有态度。很认真,老外在这一点很机械,一个学说提出以后,不断的通过争议、批判,最后慢慢儿、慢慢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 而大家都在知道人家做了什么,我可能做什么,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有一个课题,我记得是关于“通货紧缩”问题,一个课题有几十位先生申报,我刚才讲,一模一样的课题。另外十六大报告还有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对我们搞科学研究也是非常有指导意见的,它是这么说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和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也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觉得,这三个解放对于我们选题和从事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n那么具体来说,时代发展和研究视觉的转变应该大概有这么几个转变:一个转变就是我们在进行课题的选择和课题的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大局观。这个大局观就是我们前半部的铺垫。你想经济都全球化了,你的研究课题还围绕着较狭窄的领域去研究,比方我们研究经济学,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吉林省这样一个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整合,你不考虑国际产业结构整合大的背景,你这个结构调整就不合时宜。为什么?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下面,这个分工体系下面,你这个地方经济、你这个产业、你这个企业,处于国际分工的哪一个位置,这是你对下一步发展要非常明确的,这叫大局观,不能仅在你的一亩三分地里研究,应该放到更大的范围去把握。这个问题我认为在经济学看来是最明显的。\r\n第二、综合性。刚才我讲了,前面也讲了很多铺垫,世界是复杂的,世界是多变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多重视角去研究问题。我觉得好多社会科学的同志批评经济学的同志,说你们叫“经济帝国主义”,这个“经济帝国主义”不但在中国,在国外也有,说经济学往人家的领域向外扩张,大致什么意思呢?由于社会的发展,你单一角度、单一视角地研究问题,就有学科本身的局限性,要多重视角。所以大家也看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史密斯,另外一个给了一个以色列的科学家,他们俩一个是搞心理学的,不是专门搞经济学的,当然它的分支就叫实验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原来我们认为经济学很简单,用亚当·斯密的话讲就是私利,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你理性地决策,你要不能去做,他能去做。假设生产者你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你就得生产好的产品,反过来,消费者你要满足怎么样用最少的钱来获得最大的消费满足、效用最大化,教科书是这样写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我给他们开玩笑讲:你还在画图表、图表分析呢,你看看现在纽约股票市场,最赚钱的就是心理分析专家,人们的投资经是心理活动过程,这个东西你经济学不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你如何分析投资问题?你要了解一个全视角的东西,尽量力求多重、综合、多图示的角度去观察,答案就是:原因就是这个世界是复杂的,这个世界本身也不允许你用一个单一的、简单的观念去审视这个世界。\r\n第三、创新性。你多重视角看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创新。我认为,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诺贝尔奖这几年给的人多半都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我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学科做久了之后很难创新,其实最容易创新有两种人:一个是儿童,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任何的限制,没有任何的束缚;还有一种跨学科的人,到你学科讲外行话,这也容易创新,为什么?我们原来对这个学科所了解的知识是累积得来的,我老师就那么教我,我也这样教我的学生,而且一开始就告诉说这条路是对的、那条路是不对的,当我认为这条路有可能不对的时候,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错了,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我跟他们不一样,因此我是错的。所以这种创新,我认为从今后的研究来看恐怕要更多地努力多学科、交叉学科,另外千万不能有门户之见。另外,你认为这个东西是对的,未见得是对的。所以,我跟他们讲,我说什么叫创新?创新的研究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你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你们认为这些问题,你们认为你们所熟悉的生活、所熟悉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时候,人家能够发现问题,这就是创新。其实你看大家研究什么问题?大家研究的问题全都是我们每天看到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不具备他那种敏感性,我们有过多的束缚和限制,这些我们发现不了、发现不到。举个例子,科思,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他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呢?公司的本质,公司已存在几百年了,谁不明白,教科书上就那么写的,但没有一个人能去给这个问题提出疑问,他提出来了,而且做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这就是创新。刚才我讲了,你既然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源的流动已经没有疆界了,去年美国公司一旦不好,马上游资从美国往中国转移,中国去年变成全世界吸引外资最多国家,世界都这样了,你还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去进行研究,已经过时了。这个开放,我想一个是要对外开放,充分吸取人家好的东西,一个是把你的学科要开放,一个封闭的学科、一个封闭的研究方式注定要死亡,没有出路,国外的研究也是一样。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讲过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你的研究视角要不断的变化。我们现在想好的企业是什么?我们认为,好的企业就是它能不断根据外面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企业,这才是好的职业。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科研来说,我觉得也是应该借鉴的,你的研究视角是应该变化的。原来我们经济学认识的问题,主流经济学认识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是现实的,大家认识到好多问题不是现实的,是非现实的,要是非现实的问题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就要创新我们的研究思路。就这一点,我给我的博士生推荐了一篇文章,霍奇森的《让经济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我认为他这篇文章写得好,好就好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所作的东西离现实生活很远,经济作为一种关系,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它要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早在100多年前,西方经济学的老祖宗之一,他在政治经济学要义中就讲了,他说:只要给了供给,那么需要自动和供给就有一个好的联系。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复杂怎么办呢?要寻找一种复杂的方法来解决,这可能是我自己个人的观点。那么时代在发展,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理论创新的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这既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也应当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这既然是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能够保证改革开放以来,这么高的发展速度,被人们称为所谓“中国的奇迹”,那么同样,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也应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不断去前进。\r\n接下来再讲“时代发展与研究方式创新”。我认为:不只是研究方法我们需要创新,其实我们的研究方式也需要创新,研究方式创新当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首先要变等项目为争项目,要有争的意识,因为大家都知道,每到一定时间内,各单位就开始布置报项目。我看有些同志就在哪等着,不去争。项目从来都要有争的意识,你没有争的意识,就在哪儿等,我估计坐不来项目,等肯定是不行的,要变等项目为争项目,我觉得这个观念应该转变。\r\n第二,要变消极申报为积极申报,有的单位甚至是布置项目的时候,还得每个人每个人去通知,好象是科研秘书向老师布置,老师申请课题,好象老师是替科研秘书和主管科研的领导做工作,这个观念是不对的。\r\n再有研究方式需要转变,研究方式需要转变,我觉得第一项转变,是变填表式的申报为研究式的申报,我决不是否定填表的意义,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拿得最多的省份通常是河南省,而且据说,这个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个创收渠道,每年拿走上百万。几百万的钱,不断地往这个省流动,而且每年都是几百万的数,那这是它的一个创收渠道,据说它们这个规划办的同志就是在填表上非常下功夫,表拿回来之后,有些专家说他们河南上得太多了,应该有一些地区平衡的观念,但拿表一看,明显那表比我们填的就是好,它是因为把这个表作为一个工作来看,我从来不否认填表是一个方面。但是,这个观念要转,申报课题不仅仅是填表,我认为填表的过程应当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填表,要把你的填表和你的研究结合起来,即便这个课题申报没有申报下来,既使没有经费我也要研究,这就是变课题申报简单的填表为研究型申报。第二,变盲目申报为有目的申报,这个盲目申报刚才我讲了,其实每年到国家社科基金报项目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好多这样一个热门话题,几乎是几十个在报,这个我觉得盲目性太大。第三,变单打独斗为团队合作,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式的转变,刚才我讲了,既然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一个人去研究那么复杂的问题,一个人去做恐怕还是够呛。由单人的这种单兵作战变成一种团队合作,这一点本身就反映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研究方式。我觉得我们好多同志我一个人就是单打独斗,你要真是单打独斗的话,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很难批下来。另外,我认为这个东西也是一种研究方式的转变,大家可以看一看,现在国外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你看看那些顶尖期刊的论文,它都是一个团队在做。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又是不确定的,你本人的知识又有限,那怎么办?你要通过团队去弥补你个人在研究上的缺陷。再有,变封闭研究为开放式研究,这一点我刚才都讲了,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另外,变单学科研究为跨学科研究,当然这个跨学科研究,一般情况下在国家社科基金是非常容易批准的,为什么?因为它代表一个学科发展的方向。\r\n上面我讲的是研究方式的改变,研究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在研究方式当中,我们也要搞市场经济,也要从过去那种小生产向大生产转变。真正搞那种开放式的团队研究,需要你有一种大生产的观念,忽视小生产的观念。什么是小生产观念?小生产的观念就是只有我自己,而且自认为我自己还不错。你自己不错不行,你要拿到国家去平衡,你就不行了。这是研究方式的创新。\r\n另外,还有一个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我不想多讲,这里面包括沿着历史的脉络研究现实问题。这一点我再三强调,因为这个没有讲具体项目的申报,我们在从事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一个理论史的研究。我跟我们的博士生说,我们一定要学好两门课:一个是你的专业;另外一个是理论学说史。刚才我讲了,学科的发展总是有一个发展的源头,另外,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你把握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脉络,就能清晰地看到你要研究什么问题,今后向哪个方面努力。另外一个,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更多地向自然科学的同志学习,这一点我觉得不单是经济学,现在包括法学、包括政治学都在研究这个相关问题。我们去年博士生搞一个开放式的课,后来请了一个国内著名的青年学者,也从美国回来,给我们讲了一下“混沌”问题,大家感觉收获非常大,为什么呢?他把一些最新的方法,比方说他提供了一个模型,模型是西方的一个学者用物理学的混沌方法研究军事开支与战争的联系,他就发现进入二战的时候,德国的军事工业有着异常的发展,他给出的指标超过了所谓的“混沌区间”,就演化成战争。后来我就跟我们一个研究生讲,这里所讲的是战争和军事的关系,那我们进一步推演的话,分配差距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分配差距到了一定混沌区间,会不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另外,我们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是有一个混沌区间;失业救济,包括社会保障是不是有一个区间,到了这个区间会不会产生其他问题。2000年,为什么欧洲开的第一次物理经济学大会的时候,他们就提出来,好多物理学家在从事经济学研究,这个方法我们应该虚心去学习。\r\n另一个就不再说了,包括演绎的方法、隐喻的方法、规范的方法、实证的方法,这个经济学在用,另外,其他的和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在用。我在想,我们在讲研究,包括我们的硕士生论文、博士生论文,我们说的创新其实观点创新是一方面,关键是方法的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r\n第三个问题“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四个条件”\r\n这是我总结的四条,这个我就不在这儿细说了,它是跟报项目直接相关的:\r\n第一个是好奇心和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可能正聿老师给你们都讲过,正聿老师他就讲过“我对哲学有一种兴趣”。所以,有的科学家就讲,科学家就是由于“好奇心使然”,那如果这个东西你没有兴趣做什么,所以我跟我们的博士生在确立选题的时候,我首先问他感不感兴趣,不感兴趣不要做,因为,一旦做了那也是官样文章,根本不可能做出好的东西来,兴趣我认为是第一位的。\r\n第二个是和第一个相关的,由于你感兴趣,你才有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激情,我认为这个跟讲课和科研是一样的:讲课有了激情,学生就愿意听;科研有了激情就能研究一些问题。我认为激情在一定意义上它和使命感是一样的,我们在从事研究、从事这方面教学,要求有一个使命感。\r\n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自己也体验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和我们的科研,和我们的申报课题是紧密相关的,我记得好多年轻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反复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家写文章就能发表?为什么人家申报课题就能通过?是不是我智力有问题?我说呢,人一开始的时候,智力都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就是“问题意识”,你不会发现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问题意识当中的第一方面的问题,刚才我讲了,就是发现问题,这是第一位的,我怎么去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必须去生活,必须体验生活才能发现问题。我记得这一点就是有本书,我跟他们也推荐了,艾当·史密斯写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书的名字叫做“Money Game”《货币游戏》,这本书写得非常好,这本书是当时在美国七十年代誉为最畅销的书。这里头有一句话我认为写得非常好,华尔街的一个记者采访当时的华尔街当时的金融奇才蔡志勇,这里边有一句话,为什么你在资产市场上买股票总能赢,为什么别人总输、你总赢。后来他说,他用了一句话讲“感觉”,那么记者后边再指出,为什么他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蔡志勇当过很长很长时间,很年轻的时候就做过Dealer,做过股票经纪人,有了生活才能有这种体验,才能有这种感觉,对这一点我们大凡经过外语考试的都知道,好多情况下的多项选择,你说选择A、B、C、D,选择A的时候,有相当的情况下选A我不知道为什么选,但我认为就它我看着舒服,通常情况下这种选择错的少、对的多。为什么?我刚才讲,这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什么地方?来自于大量的做题,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填它,但我认为填别的都不如填它好,那么这个东西和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和项目申报的时候的发现问题是一样的,有的同志就讲“课题”,我说课题随处可见,我当时给他们举这样一个例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学问题。\r\n 比方说,长春市的市政建设,交通局说的、交管部门说的为了使长春市的公路交通更便捷,那多一些红绿灯,设红绿灯多意味着通过它规范交通,它的初衷是这么想的,但是呢,出租车司机就说,自打多安了几个红绿灯之后,车速明显减下来了,这就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一个是交管部门代表政府,出租车代表企业,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通过这个交通红绿灯的设置问题就能透视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这个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许多经济学问题都能做出大文章。我跟我的学生讲,我最主张“小问题做大文章”,不见得都要搞那些大问题。大家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说立题的意义重不重大在于选不选那些大课题,那些大课题都是“中国大讨论”、“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研究”,我劝大家外语好的同学看一看国外的期刊杂志,尤其我推荐,你像《美国经济评论》,看看《美国经济评论》的文章是什么文章:“关于XX高速公路的收费问题研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家知道,有个著名的邹氏定理,邹氏定理就是一个计量模式型,研究一个计算机的价格问题,非常小的问题做得非常好,我个人认为越大的课题越空,越空的问题越好写。因为什么?这类问题太一般性了,就是抄,东抄西抄,我记得上次MBA答辨的时候我请了一个出租公司的老总,拿到论文一看,《关于中国治理结构问题研究》,他一看说这个论文当中除了那一篇当中的四句话是他自己的,都是抄的,我说从哪儿抄的,“从网上下载的”,越是小问题,越不容易抄,为啥?你抄什么,你往哪儿抄?没有地方可以抄,所以我主张要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那么你发现了问题,就能去界定它,能够去分析它,才能够去解决它,我认为是这么一个段式。首先,我们应该去观察生活,在生活当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就要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或者说你运用知识去把这个问题界定明白。我们所说的界定问题就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这个问题的外延在哪儿?你究竟想做什么?然后给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r\n 第四个,应该具备的我认为是批判精神,原来还没有这个感觉,这次到新西兰一个美国来的学生跟我说,他选的第一门课就是批判、批评,一个哲学系的老师给他们上这门课,其实在国外一般高中课程就开这样的课了,“批判”在国外的学术界它不是一个贬义词。我想西方经济学能发展到今天,能够那么去规范,并且相当一部分的概念、范畴已经公理化,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不断去批判。批判谁?对方相互去批判,因为批判的过程对于理论来说就是提高升华的过程,我们这个很欠缺。其实我们讲的学术研究,所谓“学术研究的学术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批判这个角度,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欠缺的,我希望我们通过科学研究的辅导,而且你看国家报人文社会科学,其中有个栏目就是你对现在的评价,这个评价其实就含有批判的成份。现在的学者,比方说他们最近问题的研究到了什么阶段,哪些观点他们应该触及但是没有触及到,哪些观点他们虽然触及到了,但是没有很深入地去解决,那我是怎么去解决的,你这个创新点就出来了。所以这个批判精神我认为我们是非常欠缺的,这一点我认为就是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更多的接受一些哲学训练,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r\n第四个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r\n我这个简单说一下。一个是要处理好吸收与消化的关系,这个是我们在进行课题申报还是在实际进行研究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到对外来文化进行消化吸收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在我讲的初始条件差异的时候,其实也隐含过,我们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时候,要有所鉴别,这个鉴别绝对不是说以中国文化的这种东西象李鸿章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我认为就是本身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有这个差异的时候,你在吸取人家文化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界限,肯定碰到一个界限,这个界限本身就象当年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那样的阐述,叫作“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在吸收国外经验,吸收国外有益成果的时候,这一条不能落掉。因为上次王先生给大家讲了不要“食洋不化”,“食洋不化”就是人家好东西到你这儿来由于国情水土不服、消化不良,你消化不良不能怨人家,原来的条件是有差异的。\r\n 第二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果说吸收和消化是我们讲的西方的,你象我研究经济学的话,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我们要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问题,那么继承和发展我认为主要是针对我们怎么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讲的经典问题、经典理论问题,经典的理论我认为按十六大报告讲,就是任何一种理论它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凝结,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要求,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理论,那么你想乞求100多年前的理论来具体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这觉得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但这个不现实并不能成为某些人拿这个东西去攻击或者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我认为这个是两回事。就是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同时,我们要充分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于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发展,我们发展和继承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一个必然的历史的东西,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r\n 第三就是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我认为这两个都很重要,前段时间大家可以看到,由于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一个非常不知名的史密斯教授,因此我认为主流、非主流的东西都重要,所谓主流不外乎是你现在当政的政府采用你的政策,由非主流变为主流,它是变化的,现在的主流在美国新凯恩斯肯定不是主流的,但是当时在罗斯福在的时候那凯恩斯就是主流,对待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包括主流的政治学和非主流的政治学我认为都应该是重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在不断更替变化的,另外,由于它是非主流,因此它可能对社会更具有批判和创新精神,所以我对学生讲除了要学好主流经济学,一定要注意非主流的发展。\r\n 第四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家都是有相当多一部分题目出的都是实践的问题,那么我们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刚才我讲了不外乎就是理论的难点、实践的热点,但是我们在选择实践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个理论上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因为国家社科基金绝对不是给你一个像政府的研究室,给你一个课题去专门解决政府的哪一个问题,它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的方法,理论的观点去解释、去解决问题,所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当中我认为既不要过度的理论化,因为过度理论课题一般都在,你象经济学,一般都在理论经济学组,但在理论经济学组的时候,你要过于抽象的课题一般也很少批,所以大家注意,即便是过度基础的课题,也要在一定意义上把它和实际结合好,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给一个课题赋予一个现实意义。另外就是关于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的结合问题,我觉得这一点我认为,现在经济学已经走的比较远了,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经济顶尖的杂志,有相当一部分是定量分析,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应该是要重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边不能截然对立起来,定性分析有定性分析的作用,定量分析有定量分析的作用,它俩不能够相互取代,国外一般是这样的,有规范分析的论文也有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论文,当然更多的是实证分析的论文,但不管是哪一种论文,你最后还得有人提出观点,所以一般地大家就讲,你任何一种方法首先你要有一个idea,得有一个想法,然后有一个model,模型怎么去算,不同的人取不同的原则,所谓定量和定性分析我认为在卡尔马克思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将它们绝然对立。马克思的《资本论》当中,尽管现在我们能感觉到尽管那个模型是十分简单的,但它抽取出一种数量关系。如果大家看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大量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在那儿开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割断、从来没有否认定量的关系,但定量关系和定性关系应该有一个结合,这个结合就是不能搞绝对化,这个在研究当中是要注意,而现在来看呢,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当中,大家比较倾向的,或者说现在主流的意见是比较希望看到一些先进的、更规范的实证成份更多的这样项目。这个就可以做一些,我想团队的合作,比方我们搞数量经济学同志,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不错,但我这个理论这块我是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可以结成一个梯队,结成一个团队,我们共同来申报,来做这个课题,这样一个课题肯定做得很好。\r\n另外一个就是史和论的关系,刚才我讲了,我就不再重述了。你无论是研究经济、研究法律、研究哲学,恐怕都离不开史,历史,就是所谓的以史为线、以论为纲,史是一条线索,你就离不开史来谈现实,我记得高清海先生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他说:“历史是现实的基础。”那我们把这句话再进一步演绎,“现实是未来的基础”,现在人家经过的东西,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讲了,人家已经经历的东西可能是我们现在或我们将来要经历的东西,这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一定要有史的训练,我刚才讲的史的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就经济学来讲,有经济学史还有经济史。\r\n第五个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及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r\n课题的申报问题,我想代用哈佛大学商学院一种提问方式就是“为什么要申报”、“申报什么样的课题”以及“如何申报”,来解决这么一个“W”的问题。\r\n第一个,课题研究与课题申报的意义。课题申报,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分工,那么申报人又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这么几个东西可能是需要结合的,一个是你的课题申报,不论你是第一次还是若干次,我认为都是你进入申报课题所要进入的路,第一次申报课题肯定是你第一次走入科研的门槛,你多次申报,你申报的课题从来都是新的,从来都是第一次的,所以刚才我讲,为什么我反复讲呢,变消极申报为积极申报,变填表式为研究式的申报,就是因为你在课题申报的时候,就是你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开始,我觉得这个意义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个对你未来的科研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社科处反复给大家做,因为我们是亲身受益者,可能我们的体验会更深,这是你入门。第二个呢,是课题研究与教学,各单位到年底了,要分奖金了,科研奖、教学奖,大家总是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好的课题研究必然会衍生出来对教学直接的指导和直接的作用。在座的有好多同志到国外去过,国外的各教授他要给他的博士生开seminar,所有的都是他最新的课题研究的结晶,学生到你这来学什么?就听这些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科研和教学是完全结合的,而且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它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是绝对的。你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能够有高水平的讲课效果,我觉得这个暂时是真的,但长期看不是这样的,至少学生从内心来讲,他需要的是这个东西,我认为不要把它们截然分开。另外大家知道每年的教材,包括国家的教材面向21世纪的教材,让你修订,你修订什么?修订的就是把这些科研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成果里,这个肯定是重要的。再有就是科研与个人的成长,我觉得这个大家可能更有切身的感受,其实,我说句心里话,一个我自己做申报人,做项目负责人,其实你不做为项目负责人,你作为项目参与者能够知道科研的工作是怎么展开的,其实大家知道每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教学、科研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和他的科研分不开的,你看看我们这些名教授,基本上都是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了第三次,慢慢在专业领域,在学科领域慢慢就有他的位置了,至于我们在申报项目的时候,因为我替我们的科研秘书,因为我是管科研的,说了一句话,就是说那是你个人成长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好自为之!不是我们让你做什么,是你们应该做什么。另外和这相关联的,它不仅是你个人成长的问题,也是和这个学科的建设有关,你看马上开始报博士点了吧?博士点最能够打动专家评委的就是你的科研项目有多少项?科研项目完成之后所衍生出的科研成果的层次怎么样?不都是这些东西吗?如果你所在的学科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反过来,更加推动你个人的成长,所以咱们有些同志就这样,一到报表的时候就开始抓瞎了,因为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一报表的时候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其实这个是和你个人的成长和学科建设紧密相关的,当然了,咱们从这个大的角度来讲,你这个学校的发展也是有关系的。大家都知道,网站每年都要评学校,哪个学校是最好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是第一个问题。\r\n 第二个问题,申报什么样的课题。申报的课题刚才我讲了,不外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些当中有一些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这点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比如说劳动价值论问题,因为前些年都给了这个题目,我估计现在因为大家看一下十六大报告一个字都没有讲劳动价值论问题,这就可能是,我估计今年还报这个课题,不会再列这样课题了,因为它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不谈劳动不劳动的问题了,只要是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受到保护。那就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不要再讲了,放到一边去了。那么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这个理论有,但是从这些年来看,这类的问题是比较少的,大量的恐怕就是一些与实践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大量的与运行层面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这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的题目太多了,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每年应用经济学的课题申报量远远地超过理论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这一块大量的是经济运行方面,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呀,微观企业呀,包括行业产业呀,都是这些问题,非常具体的问题。另外还要注意一个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刚才我讲了,国家社科基金每年也给一定数量的和当地的区域经济相关的一些课题,比方说去年和前年都分别给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课题,大家可以看到十六大报告中又讲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突出讲了一个资源匮乏的产业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我估计这个问题和咱们东北地区都是有很多联系的,你象辽源,煤矿都快开采完了,你发展什么接续产业,抚顺煤矿也是一样例子,包括大庆。这类课题,每年国家的社科基金项目都有,这一块是一块;另外一块呢,省里开会省委书记和省长都再三讲,因为吉林大学毕竟是在吉林省的大学,那么你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么咱们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非常多,比方说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三农问题当中比方说今年我们刚刚出台了一个农村的保护价价格调整的问题,我给大家说一个例子,你说咱们是全国玉米大省,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玉米价格和成本都没算出来,你玉米多少钱?所以那天我和搞WTO的人讲,你们还说中国有没有竞争力,连价格都没有搞明白,还跟人谈竞争的事?象这种东西,包括我们在进行下步产业调整的时候,我们原来老的产业,他们怎么去改造;另外,象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在哪里,象这些关于吉林省的地方经济的问题,希望大家是多多地参与,而这一块基本上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就是吉林省省委宣传部下面有一个省社科项目规划办,每年他们要拿出一定的项目,钱不多,但是毕竟是省部级以上的项目,所以我们有些同志,不要就说我要抓项目,一个眼睛盯着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是有限的,怎么办呢?从小项目做起,包括学校的每个项目,刚才我不讲了吗?变等项目为争项目,包括学校社科处为了提高大家的科研水平,最近拿了好多项目,学校的项目你要能申请了以后,你反过来把学校的申请项目作为一个前期基础来申请省社科项目就有一定的条件,省社科项目不要看它多少钱,钱不多,我估计最多四、五千块钱,但是钱是次要东西,你有了这四五千块钱,就不愁你在未来某一个年度会钓来三万五的大项目。我说的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呢,当地经济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因为咱们学校的有些专家也都参加了一些省内外的一些项目的研究,刚才我讲这是一个渠道。第二个渠道就是科技厅原来有一个软科学,软科学这个题呢,今年好象由于经费的问题,没有给出来,但是据说他们经过重新整合后,关于人文与社会环境发展同社会发展,分若干个委员会,这也是一个渠道。\r\n第三、如何申报。如何申报,我想说这么几条:说得不一定正确,因为我原来是从商学院出来的,一讲就好讲市场,但我认为呢这可能是有道理的,如何申报课题,我认为应该从市场学的角度看选题,你看看有没有道理?从市场学的角度看选题,就是我们选题的时候,就像一个企业家来进行生产一样,你想这个课题是大陆货的课题,你就不要申报,即使要申报的话,你一定要和他不一样,因为我们讲所谓市场的角度来看选题,就是我们要按照一个差异化的原则去选题。记得上次给国家社科基金写的那个报告,社科基金在去年就已经改了,改了开始什么呢?逐步加大自选课题的比重,因为我上次跟他们也说,因为你是做的官样文章,你拿的课题指南来拿来做的,那我就不能按课题规定搞的那么好;相反你自选的课题有兴趣的话,你总能做得好,那就是说,你要选择按照差异化的原则。第一,你要看你的选题的大体分布,越热的课题报的人越多,那时,我估计你要没有在这个领域非常的把握的话,你申报肯定就够呛,那你就选择一些相对边缘的,或者是相对冷僻的一些课题去申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要知道你自己的比较优势在那里,比较优势就是说,大家都知道,社科基金项目当中有一个栏目就是你的前期成果,前期成果的分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家对这个课题申报人的取舍。比方说,我们的研究都是和这个课题有关的,而且你的课题的研究成果档次又很高,从这个情况下,专家通常倾向于把这个课题给你做,而不是给别人做,尽量不要选择一个你没有前期成果的项目,这样中标的可能性就很小;第三个,从课题申报的大体情况来看有一个需求和市场细分的问题,因为我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你去细分一下,在这类问题中哪个是属于大陆货的选题,那你就要注意,我怎么能在大陆货的选题当中引出一个你的课题和别人比较容易区分的某一个方向和角度来研究问题,这个有可能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一个它有一个说法,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一定的比例,就是说同一个题目不能出现多个选题同时上的情况,这个大家要有一个市场观念看选题,大家都看好的课题你就不要选了。因为大家都看好的课题,就像咱们炒股票一样,股票看涨的时候肯定不用你说,都去炒那支股票去,咱们选题也有这个问题,这是我觉得从差异化的角度去选择题目和你的研究方向。第二个是从论证角度来看,一般大家比较重视的就有这么几个内容:一个是它通常要求你论证当中的重点,有的论证的重点论证的非常好,他不但把重点阐述清楚了,而且前面用一个黑体字、着重号,做得非常明确,填表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人家规定的几项就要填报几项,最好是这样,不要象咱们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你们问了十个问题,我把它归并为三个问题回答,你自己给归并了,这个不太好,就是说他要求几项,你就按要求几项分段把它列出来;第二个,就是你的观点,你的观点是否鲜明,一定要鲜明,另外,论证的时候简洁明了,因为好的报表几句话就把问题说得非常清楚。所以说,一个大家和一个一般的学者的区别就在于,大家能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说得非常简洁,大家都能听得懂,那么不是大家的人呢,就把非常非常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大家都听不懂。那么我们论证项目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应该把一些问题说得非常透彻,拉出来几条非常非常清楚,另外涉及到技术路线的选择,因为尽管社科项目不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求得那么严格,但是我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调查问题这个线索非常清晰的时候,比较愿意给这样的项目。我分几个阶段去完成这个项目,这个路线非常清楚。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梯队构成,这个上次王先生给大家讲了,我就不再说了,但看你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选择的问题是一个现实性非常强的问题,我建议能否吸收一些政府或企业的同仁参加。另外一个项目的完成计划和预算,预算一般大家都知道这些年基本上都一个规律,一般上就是招标项目一般是十五万左右、重大项目十万、一般项目三万五,你别太离谱,有些同志一离谱以后论证还都可以,结果一看你钱要得那么多,另外有的钱要得过少,这都不好。所以,最后总结归纳起来有这么两条:一个是我们在选题的时候要有一个市场的观念,用我的话讲,用市场学的角度去选题;第二个我们在论证和在课题组成的时候要有管理学的观念和意识,所谓管理学的观念和意识,就是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简洁,因为只有简洁的,只有简单的才是有效的。再一个你每一个论证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到阅读的时候没浪费时间,这个我觉得是项目本身的申报。\r\n因为刚才我再三讲可能我和正聿老师和王先生相比,我就是从事一段时间理论学习,尤其是承担这个工作,所以上面讲的都是一些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它究竟能够给大家带来多少有用知识,我觉得这个确实我不好说。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说我们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阶段,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同志你要想在你的领域有所前进的话,必须要有这种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上面包括理论性包括逻辑联系的不是很好,有问题的话由我个人负责。 \r\n谢谢大家。\r\n\r\n\r\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