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边疆考古研究中心1月4日宣布,在吉林省抚松县发现的17.5公斤重的黑曜石石核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旧石器时代最大的石叶石核;同时还在当地发掘出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山地露天居住遗址和用火遗迹。这些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多项空白,为东北亚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r\n 1999年秋,吉林省抚松县新屯镇农民张春德在西山刨参地时,刨出一块黑又亮的大石头,就报告给有关部门。后来,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陈全家副教授对它进行了鉴定,认定它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制造工具的原料——石核,其原料是长白山火山爆发形成的黑曜石。石核重达17.5公斤,其上所剥离石叶的疤痕长32.3厘米,宽4.4厘米,均为国内同类石器之最,在国外也是罕见的。 \r\n 2002年9月末至10月初,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抚松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出石核的地点进行了抢救性的试掘。试掘仅用了5天,揭露面积70平方米,但收获颇大。在1万年前的黄色的亚黏土层中,他们发现了一座用大石块围成的椭圆形居住址(即窝棚式建筑),地面用小块石头垫铺,比较平坦。室内东西长5.8米、南北宽3.5米,门道位于南侧中部,宽1.1米。在门道前方的左侧有一处直径约2米的用火遗迹,在遗迹内出有较多的木炭和灰烬。在上述两个遗迹内均发现以黑曜石为原料打制的小型石制品和碎片,共32件。但在其周围没有发现其他黑曜石原料。专家们判断,这个遗址可能是个原始人的季节性居住址,其主人从远处搬来大石核,随用随制石器,在现场发现的这些石制品应是从大石核上打下来的。 \r\n 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吉林省没有旧石器时代山地露天住址、用火遗迹、黑曜石石制品和它的出土层位等多项空白。\r\n此外,2002年5月,陈全家副教授带领学生还在吉林省图们江流域进行了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此次调查共发现六个旧石器地点,它们分布在图们、珲春、龙井、和龙等地的背靠高山面向河流的二级阶地上,高出江、河水面约20-30米。本次调查所获得石制品共196件,除个别出于晚更新世的黄土层内,其余均采自黄土的表层,对石制品的表面观察,没有被水冲磨或搬运的痕迹,属于原地埋藏。根据文化遗存分布的高度、石器采自黄土的表层、在各地点内均不见磨制工具和陶片以及石制品的加工特征等情况分析,初步将上述各地点的年代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是我国图们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填补了吉林省延边地区旧石器分布上的一个空白,把我国图们江流域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四、五千年追溯到一万年以前,为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批较重要的资料。\r\n 陈全家通过对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材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在吉林东部山地存在着一种以大石器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它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几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石器工具颇为相近。这是目前东北地区20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或地点中很少见的大石器工具类型,可能反映了某些地方特点。\r\n 陈全家表示,这次研究的标本只是调查所得,材料有限,反映的可能只是本地点的一部分文化面貌。只有在本地点及其附近区域的原生地层出土大量典型标本,且在中国华北与图们江流域以及周邻地区进行大量的调查、发掘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在图们江流域旧石器考古上取得更大的进展。\r\n 据了解,有关这次图们江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报告,将在国内权威刊物《人类学学报》上正式发表。\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