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近日,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采用3D电脑复原技术,不但使在考古界乃至华夏引起极大震动、被初步推测为汉代王后(妃)的老山汉墓的女墓主复原了她端庄秀丽的生前芳容,而且解开了人们心头一直萦绕着的谜团:这位女墓主系典型的黄种人,属东亚蒙古人种。3D技术和颅骨容貌复原理论结合在一起,填补了该领域在国内的空白。\r\n据悉,这具老山汉墓的女墓主尸骨是在2000年8月被发掘出土的。今年10月23日被运往长春,由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同合作,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秉聘请我国著名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潘其风先生作为该项研究的技术顾问。我校承担了对颅骨的修复、体质人类学、古代DNA及三维人像复原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任务。现在容貌复原和人种类型分析已经完成,任何一个细节比如发式和服饰都具有很强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凝聚了所有研究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山汉墓的女性墓主人的种系成分应属蒙古人种,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颇为接近,因而排除了其属于“西域胡女”的可能性。采用3D方法复原的该女性颅骨的生前容貌也显示出一个古代中原女子的形象。两项子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引证,增强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r\n据有关媒体报道,此前老山汉墓遗骸头像在北京曾做了一次雕塑式的复原,从复原像的特征来看应属欧罗巴人种,故推测该汉代王妃可能是来自西域地区的胡人女子。从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本次复原工作的结果来看,产生上述错误结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头骨变形较为严重又未矫正,所以复原出来的头像与实际差别较大。因而根据那次复原推测老山汉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r\n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实验室的林雪川同志经长期苦心钻研研究出的这种3D复原法较之传统的雕塑复原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在颅骨容貌复原方法上的一项空白。\r\n据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介绍,采用3D技术复原了老山汉墓女墓主的容貌,其意义首先在于它和传统的雕塑法相比,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较少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其次,就是研究的效率较高。过去用雕塑法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至少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而采用3D技术只用一个星期甚至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第三,从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科上看,用3D技术更直观地向公众展示和宣传考古研究成果,能扩大考古学的科普宣传力度,增加其宣传的效果。\r\n目前还有一项最艰巨的工作是对老山汉墓女墓主的遗骸进行DNA的提取和研究。由于人骨样本中DNA降解严重、含量很少,所以研究的难度很大,即使是提取出了可用的DNA,要最终完成一系列实验得出最后的结论至少尚需两个月的时间。\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