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应大连市旅顺博物馆邀请,利用三维技术对该馆收藏的两具唐代新疆干尸生前容貌进行了复原。\r\n4月3日至4月6日,我中心研究人员林雪川、魏东赴该馆对拟复原的两具干尸进行了包括测量、影像录入等资料的采集工作,后期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内利用电脑完成,现复原工作已基本结束。\r\n旅顺博物馆馆藏干尸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该墓群位于吐鲁番市东面42公里的二堡、三堡乡,是古代高昌城外的公共墓地,死者有高级官吏,也有一般平民,大约形成于公元3-8世纪,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目前,该古墓群出土的干尸在全国三个城市的博物馆中收藏陈列,其中包括:吐鲁番市博物馆、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及辽宁旅顺博物馆。\r\n本次复原工作所涉及的两例标本,一例为成年女性,一例为45岁左右的男性,均属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唐代墓葬的墓主人。据测量与观察的结果分析,女性标本生前皮下脂肪堆积较厚,体态丰满;男性标本的性别特征比较明显。\r\n由于本次运用三维技术对干尸进行的生前容貌复原工作在国内尚属首例,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者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摸索采用了一些较为适用并符合容貌复原科学原理的方法。如:利用探针测量干尸软组织厚度后反向推测其颅骨的基本形态,进而利用其颅骨形态复原其生前容貌等。关于面部的一些细节,如:眉、下眼睑、胡须等,研究者则参考了干尸现存的形态特征。\r\n关于本次复原采用的服饰与发式,主要由旅顺博物馆根据馆藏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俑及其它实物资料提供。研究者同时借鉴了部分国内已出版的有关唐代服饰与发式的书籍上的内容。\r\n本次对干尸进行的三维容貌复原工作,既可丰富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手段,对计算机技术在人像复原方面的应用也是又一次有益的尝试。(刘艳)\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