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六个部分。首先提出问题,其次是对陈独秀与胡适的分析,再次谈北大文科的桐城学者,然后逐步深入地分析在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对新文学发生所起作用与桐城学者、陈独秀尤其是胡适之异同,最后提出鲁迅在新文学发生过程中确立的独立位置和作出的独特选择。\r\n本文是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重新认识。本文认为,直接促成五四新文学发生的主要有三种成份:其中承续并发展章太炎学术思想并较早进入北京大学的章门弟子的文学观构成新文学发生的“内源性”成分;相对于此,陈独秀与胡适的文学观作为两种不同因素,构成新文学发生的“外源性介入”成分;此外,最早进入北京大学的严复(包括林纾)的思想及文学观,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成分,从正反两方面作用于新文学。文章对这三种成分逐层分析,提出鲁迅在新文学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主导性作用,并且认为,魏晋文学构成的从章太炎到鲁迅开启的五四新文学与传统联系之渊源。\r\n本文依据史料对“五四”新文学发生的原有定论的质疑并重新进行学术性建构,提出其中存在着三种成分的共同作用,并区分出“内缘性”成分与“外缘性介入”成分之不同,从而确立了从章太炎到鲁迅对新文学发生的主导性作用,由此梳理出鲁迅开创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渊源关系,这些都具有开创性学术价值。\r\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