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章结构\r\n全文共分三部分:气韵诠释的误区;气韵与“气运”;气韵与“传神”。\r\n二、基本观点:\r\n1、把气韵等同于“传神”的诠释,存在着三大误区:以“风韵”解气韵之“韵”;以“文气”解气韵之“气”;以为气韵的哲学基础在于玄,无视玄学之“无”与“气”完全不调和。\r\n2、气韵源于“气运”,二者的通假既有音韵学的依据,又有文献可证。气韵即气运,乃气运从哲学到文艺审美中的延伸,是《易传》所崇尚的生命运动的美学精神的抽取缩和。刘勰的“自然之道”(阴阳之道),钟嵘的“气之动物”,与气韵有着共同的旨趣,是分别从文学、诗歌和绘画领域对文艺本体论的表达。\r\n3、把气韵与“传神”作“短兵相接”地比较,由审美理想、创作心态,创作风格的不同,概括出气韵的实质在于生命的律动。\r\n三、创新之处:\r\n1、揭示以“传神”诠释“气韵”的理论误区,指出:①魏晋六朝,“韵”或指音乐性律动,或指精神性风韵,二重含义并存。气韵乃气之韵,故以风韵解气韵之韵,不确。②气韵之“气”为元气,传神说以“文气”代元气,把元气架空,故以“文气”解气韵之“气”,不确。③玄学与元气在本质上无法相容,把气韵的哲学基础归于玄学,是寻求理论依据上判断的失误。\r\n2、从音韵学角度考据气韵与气运二者可以通假。古代的“韵”字以“员”为声符,“员”与“运”上古并属匣母、文部,也就是说这两个字上古同音;“韵”与“运”中古皆属臻摄合口三等去声问韵,同为云母字,也是同音字。这样看来,“韵”可通“运”,在音韵学上是完全有依据的。另外,上古、中古文献中均有“员”与“运”相通假的例子。\r\n3、提出气韵所依据的宇宙生成论主要还是《易传》。《易传》以仁学从属于气论,因而旨在宇宙运动规律的节奏和谐与个体心理情感契合一致的气韵,便与汉儒强调政教功能不同,其着眼点在于肯定审美超出政教功能之上,源自更高的世界本体,这是谢赫的美学观,也是刘勰、钟嵘的美学观。\r\n4、为宫庭画师的身份所限,谢赫的气韵也有与“写物”注重形似相容共处的一面,这反映了他自身美学思想的复杂性,但最终还是超越了“写物”的形似。\r\n5、气韵仅以气谈韵,生动有余,而余意有所欠缺。气韵之短,恰是“传神”之长。“传神”于玄远中含有骨气,于旷淡中融刚健,初具有余意和生动之二元。紧随“传神”之后推出的气韵,既已获得“万古不移”的美誉,想必亦如“传神”一样完善理想,这一心理逻辑鬼使神差地推动人们尽力向“传神”靠拢,从中寻求气韵之解。\r\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