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西方文学批评史(一卷本)

日期:2003-08-25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罗马至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批评的演变与发展,评述了近60位批评家的理论建树及其历史地位,并就其中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和批评方法作出阐释和评价。全书约43万字,分为五编共40章。第一编“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文学批评”,包括柏拉图、亚理斯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普罗提诺至但丁;第二编“文艺复兴至18世纪文学批评”,以布瓦洛、约翰逊、狄德罗、莱辛、歌德、席勒为重点;第三编“19世纪初期文学批评”,着重评述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赫士列特与济慈、雪莱、斯达尔夫人、司汤达与雨果、黑格尔;第四编“19世纪中期文学批评”,以卡莱尔、穆勒、爱伦·坡、圣勃夫、泰纳、波德莱尔、别林斯基等为重镇;第五编“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包括阿诺德、佩特与王尔德、布拉德雷、巴尔扎克与左拉、朗松、尼采、勃兰兑斯、托尔斯泰等。\r\n作者在“导言”中明确指出,本书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学批评的概念,既涉及许多具体的批评见解,又涉及文学史研究,但中心任务是探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发展史。本书强调,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都深深植根于历史之中,都是历史的建构。因此,要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除了追根溯源,探究以往的文学理论之外,至今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研究文学批评史,就是探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本身,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这正是研究西方文学批评史的意义之所在。\r\n本书表现了一种兼收并蓄、较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作者虽然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又不为前人所束缚,在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上多有创见。例如,对于亚理斯多德的有机整体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想象理论、赫士列特和济慈的非个性化理论、黑格尔的文学理论、圣勃夫的传记式批评、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理论、阿诺德的诗歌理论、布拉德雷的悲剧理论、巴尔扎克的小说理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作者都凭借自己的学识,敢于突破前人业已形成的定论,作出了独到而言之成理的评价。\r\n在研究方法和撰写体例上,本书也作了大胆尝试。作者以坚实的微观研究为基础,细致辨析每一个具体问题,认真梳理各种理论思潮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本书基本上采用了以人物为纲的撰写体例,深入剖析每位批评家的理论得失。这种体例虽不便于总体概括,但却避免了轻率的断语和简单的结论。以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而言,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更稳妥更扎实。由此也构成了这部批评史的显著特色。\r\n本书也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西方文学批评源远流长,有关文献资料也汗牛充栋。作者历时10年,潜心研究,参阅了大量中外文献资料,仅书中引用的论著就将近200种,使自己的研究结论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因此,认真的治学态度,求实的探索精神,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