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又有谁要来?”“下周有什么讲座?”在吉林大学,留心看讲座海报、网上查讲座信息、相互传递讲座情报,已成为许多学生的习惯。其中,有欣喜、有渴望、有期待。名家讲座已经成为这所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的一个品牌。 \r\n如何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先进的文化、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吉林大学请名家、大师进校园,将科学理念引进校园,将最新的信息带进校园,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r\n吉林大学原来也举办过一些讲座,但那多是自发的、零星的。自2001年9月下旬开始,学校将它变成经常性的活动。为此,有关部门制订了名家讲座实施办法,学校专门划拨了50万元经费。应邀前来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都是某一学科公认的学术权威或某一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这些名家讲座不仅吸引学生参加,为他们提供接触大师的机会,而且还要求35岁以下骨干教师去听,使他们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进而确立自己的科研方向。短短两年时间,全校就举办人文社科讲座83场。其中,既有《新经济与中国改革》、《当前金融热点问题探析》、《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走向》、《9·11事件后的世界政治与中美关系》等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有《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农业的起源》等专业性较强的历史问题。 \r\n举行讲座的场所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去年,年近九旬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应邀讲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还未开讲,场内就爆满了。散场后,学生仍不肯走,围着老人问这问那,请老人签名。中国社科院的王洛林在讲《宏观经济形势和展望》时,有省里领导陪同。限定的时间到了,但学生的提问仍然十分踊跃。高水平的提问,调动起王洛林回答的激情。他请陪同的领导先退席,自己又用一个多小时回答问题。不少专家感叹:“没想到吉林大学学生提问的水平这么高!” \r\n就在记者在吉林大学采访当天,学校就有两场讲座在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