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政治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约翰·米尔斯海默于本月4日至7日访问了吉林大学。\r\n5日上午,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在友谊会馆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了题为“当代国际关系:历史根源与现实思考”的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心主任刘德斌教授首先对米尔斯海默其人及其理论进行了重点介绍,随后米尔斯海默教授就国际关系理论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再三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认为理论与历史密不可分:我们需要理论去理解历史,只有通过理论才能了解现实世界,理论是现实的简化。如果外部世界与理论不相符,就应该改变理论。无论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还是对于学者来说,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许多历史学家忽视理论,而许多社会科学家不喜欢现实世界,二者都是不可取的。\r\n一俟米尔斯海默教授的发言结束,参加研讨会的师生便迫不及待地向他提出了大量问题,讨论主要围绕着他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展开,此外还讨论了“软权力”、“经济相互依存理论”、“人口与权力的关系”等问题。米尔斯海默认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高速发展,如果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内仍然保持其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它就可能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力量,最终成为潜在霸权国,从而构成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应该看到,他的中国威胁论是完全建立在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软权力,米尔斯海默教授认为软权力具有一定重要性,但一个国家不可能依靠软权力去防御侵略,因此硬权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言人,米尔斯海默轻视文化与国内政治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如何看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米尔斯海默认为经济相互依存并不能保证和平的实现,它会导致分裂,并以1914年前的欧洲为例证:1914年前,欧洲在经济方面存在着程度很深的相互依存关系,然而还是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政治比经济更重要”。\r\n研讨会气氛异常热烈,原定两个小时的讨论不得不进行了近三个小时,而大家犹有意犹未尽之感。研讨会结束后,一些与会者将米尔斯海默教授团团围住,请他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上签名留念,米尔斯海默耐心地满足了所有人的要求。\r\n下午2时,米尔斯海默教授在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做了题为《东北亚在美国大战略中的地位》的学术报告,报告厅座无虚席,所有的过道也都站满了热情的听众。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美国对东北亚政策的历史、美国对东北亚的现行政策和未来美国对东北亚可能实施的政策。\r\n米尔斯海默认为从历史上看,美国介入东北亚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二战结束后直至冷战期间,美国在东北亚保持军事存在,目的是遏制苏联在东北亚的扩张,阻止苏联获得地区霸权。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慢慢发生变化,美国目前在亚洲的存在和影响力在减少,同时致力于促进日本“独立”,当然独立指的是防务方面,在米尔斯海默看来,日本现在只能算作一个“半主权国家”。至于未来,米尔斯海默教授认为,美国将来可能会撤出亚洲,原因有以下三点:1、目前在亚洲没有一个强国对美国霸权构成威胁;2、美国对东北亚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中东、恐怖主义和对伊拉克战争,中东是一个巨大的“吸尘器”,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美把注意力和资源从欧洲和亚洲转移到中东,因为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3、传统联盟的因素:日本和韩国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将逐渐失去在亚洲的影响。然而在另一方面,米尔斯海默也指出如果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进而成为军事强国,则必然对美国霸权构成威胁,那么情形则会完全不同,美国仍将深深卷入东北亚。\r\n米尔斯海默教授还抨击了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战争,认为“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转向新保守主义,相信美国可以自由、有效地使用武力,而这一切都是完全错误的,军事力量并非是无限的。美国可以很容易击败征服伊拉克,问题是现在“解放者”变成了“占领者”。美国当前在伊拉克的情势表明撤出伊拉克比当初占领伊拉克要难得多。米尔斯海默认为布什政府应尽快放弃新保守主义,回到现实主义中来。\r\n米尔斯海默教授做完报告后,研讨会上的一幕又重现出来,很多院系的学生踊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米尔斯海默教授一一作答,之后又是一阵忙碌的签名。\r\n我校学生的积极与热情给米尔斯海默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会结束后,他对我校学生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令他颇为赞赏的是,学生们敢于挑战权威,表达自己的见解,米尔斯海默认为这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赞同自己的观点,而是启发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r\n5日晚,吉林大学副校长张福良教授会见并宴请了米尔斯海默教授,就中国的高等教育、其他层次的国民教育乃至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见和宴请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进行。\r\n米尔斯海默院士的来访必将促进我校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加深吉林大学与国外著名高等学校的交流。\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