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在我校前卫南区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r\n李教授首先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的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他指出,这是继九五规划期间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所提出的又一重大科研课题。该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问题作预研究,研究时间段下限是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中夏代的上限为准,上限再向前推1000年,即距今4000—5000年的范围,地域主要限定在黄河流域中游的中原地区。研究方法是以考古学为中心,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研究,目的是想对距今4000—5000年的中原文明达到什么程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r\n然后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十个课题的设置情况作了介绍。1.对文献中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史料进行整理与可信性研究;2.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礼制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3.对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4.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分期进行研究;5.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进行研究;6. 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碳十四年代框架结构的建立进行研究;7. 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环境变迁与文明形成进行研究;8.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与早期文字进行研究;9. 对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术的发展程度进行研究;10.对其他国家关于文明研究的历史、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最终提出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报告。\r\n最后谈了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两年多预研究的进展情况。李教授介绍了与该研究相关的考古重要发现,提到有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墙和贵族墓地、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墙与新密市新砦遗址等,并分别强调了它们的学术意义。还对龙山时代礼制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文明的判断标准等诸多前沿课题作了阐释。\r\n报告会由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主持了报告会。(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刘艳)\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