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2004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新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校孙正聿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 获准列入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资助经费50万元。这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研究项目。课题组由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七大学科的数十名优秀学者组成。2005年2月22日,我校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会议室就该重大项目专门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社科处受课题组委托召集,课题组首席专家孙正聿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张文显、王胜今、张屹山、周光辉、张福贵、赵振全、孙利天、刘德斌、刘少杰、姚大志、谢地、张贤明、黄文艺、张盾参加了研讨会。\r\n会上,孙正聿教授首先就该重大项目的研究目标、基本内容、思路框架以及经费使用、组织机构等问题作了说明。他提出该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仅限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涉及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的狭隘理解,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以及针对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条化理解,重新提出并实施强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的任务。其基本内容为梳理和反思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状况,以哲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历史学七个学科交叉的方式,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原理及学说史,探索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r\n与会学者就该重大项目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阐释,学者们指出,中央去年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其视为党的“生命工程”,本课题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从基础理论研究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作出回答。学者们特别强调,这一回答必须从实践角度着眼,即从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全新时代条件着眼,因此应当是一种发展中的、开放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者们指出,建设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科体系”,做一篇学科体系的大文章,对于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几位学者谈到,目前国内某些学科领域存在着受西方强势话语权压制而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不受重视的情况,这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科建设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r\n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并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科,这两者都是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是中国学界前所未见的全新尝试。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师生的普遍关注,是整个吉林大学文科的一项标志性项目。课题组希望“举吉大文科全体之力”,将这一项目圆满完成,并以此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张盾)\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