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日期:2004-12-29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于2004年12月4日至5日在吉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管理世界》杂志社、《经济学动态》编辑部、《经济与管理研究》编辑部、北京禹阳中欧经济管理研究院共同协办。在国家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方针的指引下,继成功举办三届国有经济论坛的基础上,为加强有关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论坛主办方邀请来自于中央和地方国资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官员,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企业的代表共16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教授主持会议,副校长王胜今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 \r\n与会代表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这个主题,就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改革为动力,转换体制和机制,用改革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r\n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企业改革局局长刘东生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乃至全国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与任务。他提出一些解决办法:首先建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也完全可以代表股东包括国有出资人和作为控股股东的国有企业的利益;其次更好地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董事会可根据公司的不同的情况来设置决策委员会、风险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国有独资公司应当继续坚持外派会制度;第三国有股东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需要从原政府的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转向依法履行股东的权利,需要从过去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管理,转向学会对其投资进行管理。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徐传谌教授认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债务负担和冗员负担沉重,改革中解决国有职工身份转换所需庞大的经济补偿金难以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很大。这些负担和困难相互交织、长期积淀,严重地阻碍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建议东北各省政府将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提高到事关东北振兴战略成败的高度加以重视并下决心集中解决。要把老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振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性工程来抓,制定东北各省统一的、分门别类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支付、解除国企债务负担,冗员负担和办社会负担以及健全社保体系的政策措施,拿出必要财力重点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沉重负担问题,使其能真正转变机制,轻装上阵。通过破产、购并和资产重组尽快实现国有企业规范转制,保证对其不良债务和所欠税费豁免后不再发生。如省里支付改革成本有困难,则应给各地市政府和企业较宽松的政策,尽快改变下面等上面给政策的局面。同时要强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部经济资源,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认为改制不等于改革完成,改制以后还存在改进运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国有企业的效益时,既不要被由于经济周期性的效益好转所迷惑,也不要被由于政府特殊政策(如债转股、核销坏账、贴息等)所带来的一时的效益好转所迷惑。这些因素带来效益的提高,不同于改制的效益。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教授认为体制问题和结构问题与东北老工业经济的形成历史有关。东北地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可追溯到日伪统治时期的统制经济,现在尽管东北地区在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重化工业的结构以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主要特征,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内循环性特征;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的比重是非常庞大的;计划经济、重化工业的结构和国有经济形成三角形架构,所凸现的问题就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机制问题。如果我们的改革不去打破这个三角形架构的话,可能在经济增长方面会存在很多问题,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钱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 \r\n经过两天的深入讨论,会议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加快机制和体制创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改革目标的根本保证;明晰产权,提高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效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懈的追求管理控制上的提升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把握分配原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变观念,提升城市魅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软环境建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