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昨天在北京降下帷幕。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罗布泊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n举世闻名的小河墓地是在20世纪初被生活在当地的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发现的。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来到这里并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小河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泊地区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贝格曼考察小河后,一直到20世纪末60多年间,再无任何后继者能抵达这里,小河墓地深藏在罗布沙漠之中,失去了踪影。2000年12月11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研究员随深圳大唐影视广告公司组织的《中国西域大漠行》摄制组,借助GPS 进入罗布沙漠,终于再次找到小河墓地。\r\n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小河墓地考古队,由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研究员担任队长。于当年12月抵达小河地区,对小河墓地及周边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规范的考古调查和小范围的试掘。2003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启动小河墓地全面发掘项目,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研究员组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发掘,后因沙漠中风沙肆虐,2004年春夏期间暂停发掘工作,只留下保护人员看守。\r\n 2004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支持下,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就小河墓地的发掘、整理、研究以及报告的编写等项工作开展合作研究。\r\n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先后派出了由李伊萍教授、吕军副教授和4名研究生组成的队伍赴小河遗址与新疆同行学者共同承担了野外考古发掘任务。在发掘过程中,师生们克服了严酷的荒漠气候等自然条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先后发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r\n2005年1月31日至2月12日,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副主任滕铭予教授、文学院考古系副主任王培新教授等一行3人前往小河墓地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朱泓教授对地下出土的干尸和古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鉴定,并就下一阶段的合作研究工作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研究员交换了意见,同时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的现场采访。\r\n整个墓地的外形为一座巨大的椭圆形沙山。在不断的自然风积和构筑墓葬时的人工堆沙过程中,沙山越来越高。小河墓地上层的100多座墓葬已被破坏,完整保留下来经过科学发掘的墓葬约是原来整个墓地的一半。墓地绝大多数墓葬结构一致,一般是先挖沙坑,坑中置胡杨木棺,然后在棺前后栽竖标志死者性别的立木作为墓葬标志物。此外,还发现少量形制特殊的泥壳木棺墓及一座木房式墓葬。该墓地属青铜时代遗存,其年代的上限有可能早于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即公元前二千纪初。\r\n小河墓地的考古资料表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独特的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由于良好的埋藏条件,墓地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较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极为丰富的与原始宗教有关的遗存、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尸、服饰等等,均为国内外考古界所罕见。对这些遗存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将在更宽广的学科领域对我国考古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考古的一个重要进展。\r\n目前,小河墓地的田野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下一步的室内整理、实验室研究和报告编写工作即将展开。\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