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台湾中山大学刘常勇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日期:2005-12-22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11月19日上午,台湾科技管理学会理事、香港管理科学学会顾问、浙江大学国家哲学社会学创新基地特聘教授、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刘常勇教授做了一场题为“由中国发展IC产业的机遇、盲点与挑战——谈如何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学术报告。\r\n 首先,刘常勇教授通过介绍科技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技驱动人类发展的历史,指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中国走向现代化,科技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他通过与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的比较,得出中国大陆科研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的结论。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创新队伍和自主开发的平台,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刘常勇教授认为,自主创新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正确处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把原始创新、继承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整合创新资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然后,刘常勇教授通过与台湾地区IC产业的发展的比较,介绍了中国大陆发展IC产业的机遇、盲点和挑战。刘常勇教授指出,中国大陆将成为世界最大的IC市场。中国大陆从九十年代起发展IC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增长速度非常快,并指出:增长较快的国内市场、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成本低质量高是大陆IC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又指出,“瓦圣纳协议”限制高科技技术对中国的出口,知识产权法的不足,缺少自有技术和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过于集中于低边际收益的产品市场,是中国大陆发展IC产业存在的严重不足。刘常勇教授指出:虽然中国大陆IC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IC产业仅靠模仿和低价格是难以在竞争中取胜的。最后,刘常勇教授介绍了INTEL如何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的案例,通过对INTEL开放式战略案例的讨论研究,提出中国科技产业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以及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发展战略。刘常勇教授指出,短期间要积极引进FDI,推动门槛较低的制造代工服务,中长期目标应该在芯片的开发设计、IDM整合模式,而培养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将是中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投入的重点。刘常勇教授指出,通过海峡两岸的携手合作,中国必然成为世界的IC大国。\r\n 报告会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座(学术研究系列)之一。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晓教授主持了报告会。(经济学院 赵桂芳)\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