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和中心培养的优秀博士的学位论文为主体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库”,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文库2005—2006年度计划出版八部,目前已出版了六部,分别为:艾福成教授的《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当代阐释》、沈亚生教授的《人格 自我与个体性》、程彪副教授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元永浩副教授的《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穆艳杰副教授的《马克思实践观变革——三种实践观比较研究》和宋抵的《民族·信仰·时代精神》。孙正聿教授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和孙利天教授的《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将在本文库中再版。\r\n 艾福成教授的《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当代阐释》从马克思社会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内容、理论前提、理论原则,以及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批评,系统地论述了社会本体论、社会结构论、社会规律论、社会交往论、社会价值论和社会发展论,从而深层次地论述了作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的思想。\r\n 沈亚生教授的《人格 自我与个体性》在占有前人理论成果的前提下,试图摸索出一条立足于当代人类文明背景,立足于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立足于当代人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历史国情,从方法、内容到思想观点和论证方式实现全方位创新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不仅要梳理回答人格自我观的各种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要产生催人向上的实践力量,要能够引导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修养与塑造。\r\n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改变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人们经常引证的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并以这句名言来表达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理解。程彪副教授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也是以这句名言为立论的基本依据,并把改变世界称作马克思哲学的“主题”。 \r\n 元永浩副教授的《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的角度去重新阅读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不能通过知识传授给他人的超逻辑的东西,因而它在过去只是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思想境界。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然而,当我们通过西方哲学思想的修养达到逻辑的边界时候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精神境界所达到的恰恰是逻辑之外的真实。\r\n 穆艳杰副教授的《马克思实践观变革——三种实践观比较研究》以人性、历史、自由和社会发展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以三种实践观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人性、历史、自由、社会发展的分析考察,通过三种实践观的比较研究,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人性根基和历史基础,以及马克思实践观与以往的传统实践观的原则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理论内容,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理论内涵作了自己的理论概括,提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的实践观。\r\n 宋抵的《民族·信仰·时代精神》分别论述了民族、信仰、时代,从意识到信仰,信仰文化理解、科学、宗教、政治,信仰与人本论,信仰进步性与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从而对民族、信仰和时代精神作出了系统的阐释。\r\n 孙正聿教授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和孙利天教授的《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出版年限较早、发行量少,有再版的必要,这两部著作的再版将提升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学术声望,扩大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在学术界的影响。\r\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