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社科动态

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我校获得首个超千万元资助经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

日期:2011-03-18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我校获得首个超千万元资助经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

2011年3月15日下午,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第九会议室举行,项目负责人、副校长吴振武教授代表乙方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项目合同书上签字。本项目合同经费1730万元,这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史以来单项科研项目获资助经费数额最多、也是唯一超过千万元资助经费的科研项目。“中华字库”工程是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共分23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是“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是“中华字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字库”工程发布招标公告后,我校高度重视申报工作,积极争取承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成立了以副校长吴振武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教授为技术负责人,古籍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要研究力量的课题组。依靠我校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突出优势,经过充分、细致、深入和严谨的论证,最终获得了承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的研发任务。“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的目标是按照“中华字库”工程的规范标准,根据工程的总体目标,在完整收集、整合出土文字资料整理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清理汉简文字资源,在工程设计的统一平台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汉简文字的属性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建成完善的汉简文字字形表与属性数据库及资源库,并编制汉简文字编码方案。项目的主要研发任务包括:确定汉简文字实物与出版物资源的现存状况;确定本项目工作对象,即汉简文字字形表与属性数据库及资源库范围;研制汉简文字数据库及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建立汉简文字图档资料库;建立完整的、系统的、比较准确的汉简文字释文文本资料库;提取与汉简文字图档库及释文资料库相对应的单字图像;编制汉简文字隶定字形单字字形表;编制汉简文字字形总表;建立汉简文字属性数据库;研制汉简文字输入法编码方案。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是指两汉、三国吴、魏及晋统治时期使用的简牍材料上书写的文字,以及与简牍同时出土的帛书、器物、墙壁上的墨书文字,其中汉代简牍文字所占比重最大,在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汉代文字特别是简牍文字的整理,将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汉代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积极借鉴作用。汉简文字的数字化是保护和整理汉简这份中华民族以及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的重要前提。“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项目将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全面、系统地整理汉简文字资源,建立汉简文字国际统一编码。这项研究工作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推动我国文字处理、印刷出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达到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资料:中华字库”工程是引领中华文化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先导性、奠基性工程,是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纲要》确定,“中华字库”工程要“建立全部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重点研发汉字的编码体系、输入、输出、存储、传输以及兼容等关键技术”。“中华字库”工程要在文字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各种文字收集、筛选、整理、比对和认同的方法与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发相应的软件工具,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探索人-机结合的文字收集、整理、筛选、比对和认同的操作与管理流程。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载体中,将尽可能搜集到的古今汉字形体和古今少数民族文字形体汇聚起来,在各种实际文本原形图像的基础上,确定规范形体,标注各类属性,有序地分层级排列,建立字际间的相互联系,并按照出版及网络数字化需求,建立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完成后的“中华字库”,预计可编码字符数在50万左右(汉字古文字约10万、楷书汉字约30万、各少数民族文字约10万)。力争达到能对我国所有的出土、传世文献和当代文字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用“中华字库”建立的各类文档或数据库,均能方便地检索、排序,且能在国际间无障碍地传输。“中华字库”将全面打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满足中华各民族古今各类文献的出版印刷、数字化处理和传输的需要,满足国家信息服务与监管的用字需求,满足两岸四地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的需求,使中华各民族文字的使用,中华文明的普及与传播,更加方便和高效。